陈初电记得,他当时找了妻子张念冰的一名女学生当模特儿,穿上民初服装,做出在晾衣服的姿态等。他还根据冯仲汉的说法,在画中加入鹅和鸡。这幅画2006年到台湾台北国父纪念馆展出后便留在那里,回来他又补画两张相同的画,一张给晚晴园,另一张自己留着。
孙中山革命伴侣陈粹芬昔日住过的长春圃别墅,今天是以炭烤咖啡闻名的安东咖啡厂。记者最近走访太平长春圃时,发现别墅内的两幅陈粹芬彩色肖像神情生动逼真,也从未见过,决定配合文章一起刊登。由于照片是翻拍自复制品,画家署名模糊不清,所以并没有特别强调画作的作者。
1993年移居我国的陈初电,早年毕业自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有很长一段时间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工作,是片场里的电影美术师,曾与著名导演谢晋、黄佐临、汤晓丹等合作过十多部电影。他参与过的影片包括《童年的朋友》《青春万岁》《女市长的私人生活》等,但他一直醉心于作画,移居我国后便全职从事绘画。
陈初电在上海时,只知道“国母”宋庆龄的存在,不曾听过陈粹芬,更不知道孙中山身边还有这么一位革命伴侣。当他从本地文物收藏者陈来华、晚晴园馆长冯仲汉听到陈粹芬的事迹,又从书刊报章了解更多相关资料后,第一个感觉是“非常震撼”。
无论如何,这幅陈粹芬肖像画这次能被刊登出来,让他感到很高兴。
陈粹芬画作于2008年
陈初电说,陈粹芬肖像画并不是根据旧相片临摹而成,是他的原创作品。为了创作这幅画,冯仲汉当时还帮他找来一件晚清时期的戏服,让模特儿穿上后给他画,他至今还保存着那件深绿色绸缎配上粉红色装饰滚边的戏服。不过陈初电在创作这一人物画时,把粉红色的装饰滚边换成黄色,以突出人物的贤淑娴雅气质。
画作原作者陈初电(76岁)一看到报道,马上认出自己的作品,联络本报,表明那是他的创作,原画还在他手上。
陈初电说,他完成画作后没有立刻配外框,而是与其他画叠在一起收藏好些年。2016年配合孙中山150周年纪念准备在中华总商会举行“历史之光:陈初电画展”时,他把画作找出来准备装框,才发现原画因为油墨粘黏色彩有点脱落,于是着手修补,还改动衣服上的纹饰。
2005年,晚晴园所委约的大型历史画《孙中山在牛车水》由当时的纳丹总统主持开幕,还给画中的鱼型灯笼点睛。陈初电认为这是自己绘画生涯的一个高潮。
长春圃复制品是修复前版本
本报《缤纷》版上星期一(19日)刊登《失去孙中山后的陈粹芬》一文时,用了一张翻拍自马来西亚太平长春圃别墅的陈粹芬肖像,不想引出原画作者陈初电,于是决定向这位上海移居本地的画家,了解他创作陈粹芬肖像画背后的故事。
2002年,他接受晚晴园的委约创作《孙中山接见陈嘉庚》。这幅油画在2002年问世时,陈粹芬首次出现在这一历史画作中,但是孙中山在本地的主要支持者,曾担任新加坡同盟会会长的张永福却不在画中。不过当社会以更宽容的姿态对待历史,比较公正地对待历史人物的功与过后,陈初电决定还原历史,让张永福出现在画中,并安排他站在陈粹芬左侧。油画微妙之处是,画家能随时改动,包括增减人物。
陈初电在家中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他是在2000年后,开始接触晚晴园与孙中山等历史题材,在做“晚晴园故事”草稿后,当时的晚晴园馆长冯仲汉便找他商讨为晚晴园作画一事。
如果比照原画和翻拍自长春圃的照片,会发现两者之间有些许不同,最明显的是衣服滚边上的花纹不同。原来画家手中的原画曾经过一番修补,悬挂在长春圃的复制品,是修复前的版本。
在那之后他开始创作一系列本地和马国先贤肖像画,包括林文庆、张永福、林义顺、陈楚南、陈嘉庚、李光前和邓泽如;陈粹芬肖像油画,是这一系列的其中一幅,作于2008年。
震撼之余,他开始对陈粹芬产生浓厚兴趣;另一方面,冯仲汉要求他以陈粹芬为创作题材,于是他开始构思《晚晴园的早晨》,画的是陈粹芬与她的哥哥陈汝和在晚晴园为孙中山洗衣晾衣的画面,陈汝和手中还握了份报章。
《缤纷》版8月19日刊登《失去孙中山后的陈粹芬》后,陈粹芬肖像原画作者陈初电告诉联合早报记者,他创作陈粹芬肖像画背后的故事。
陈初电也在网上找到原画的一张旧照片,那是画作刚完成后不久拍的,还没有上外框,画家相信长春圃的复制品是根据这一版本印制的,因此和他后来修复过的原件有些不一样。他还认为复制品上的签字模糊,是复印技术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