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去世时,李庆元才16岁。他后来半工半读完成学业,因成绩优异有望留在暹罗当官,却选择回返潮州教书,还娶了白冷村的农家女郑玛粧,两人生了三男五女,长男李国栋正是林世平的外祖父。
林世平说,他家人从未到潮阳或白冷村,为了追查家族史,他在2016年底联络上白冷村的李作欣神父,对方对他的外曾祖父早就有所听闻。2017年3月,在一名熟悉中国的友人吴衍德的带领下,他和妻子及三名孩子第一次踏上中国,走访与外曾祖父有关系的地方,包括潮阳、白冷村、汕头等。同一年11月的诸灵节(All Soul's Day),他二度回乡,到埋葬先人的老公山走访先人的坟墓,寻找更多家族史料。中国的天主教徒是在这一天为先人扫墓。
本地天主教会忙着兴建圣德肋撒天主教堂时,中国惠来县的葵潭镇和白冷村却陷入十年内战,面对土匪猖獗,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的困境。原本相对富裕的白冷村无法幸免于难,遭攻击时教徒们被迫弃乡逃亡,以难民姿态涌入汕头,并从汕头向本地的天主教会求助。“李庆丰”和“李庆发”两家商号当时代表白冷村难民向本地各界募款赈灾。
李庆元和哥哥李庆盛,弟弟李庆发都来自潮州惠来县东港镇的白冷村。白冷村从18世纪起便是潮州地区天主教徒的聚居地。“白冷”(又作百冷、白岭)是耶稣出世的圣城伯利恒(Bethlehem)之潮州音译。
1934年,圣伯多禄圣保禄堂组织“中华公教进行会”,李庆元被推举为会长,之后连任一届。进行会成立后,在李德斯神父和李庆元领导下,教会开始筹办建校一事。李庆元还到汕头礼聘姚国华出任校长。学校最初名为公教华英中学,后来才正名为公教中学。李德斯神父被调任圣德肋撒天主教堂后,劳爱华神父(E.Becheras)接任公教监督,接手募款建校的工作。
林世平从旧纪念特刊中知道本地天主教会于1920年代开始为福建天主教徒修建新教堂时,李庆元和李庆盛曾负责协助教会物色合适地段。
《母亲的家族——家庭、信仰与自由》一书,是新加坡族谱学会继《根缘》和《新加坡华族谱系》之后所出版的第三本书。会长黄友江说,这本新书说明本地很多家庭其实有不少可歌可泣的历史,值得大家珍惜保存,成为共同记忆。他认为这些记忆不应随着老一辈人的离世便被遗忘,学会因此一直鼓励大家把各自的家族史整理起来,至少可以传给家族后代。
兄弟们的父亲李玉丰(1845-1901)原籍潮阳兴仁乡壬屿北村(今日的潮阳区铜孟镇屿北村)。身为长子的李玉丰,在父亲李俊万辞世后到暹罗(泰国)经商,在那里接触并改信天主教。他回潮阳后劝母亲和两名弟弟李瑞丰和李禅丰改信天主,最后于1860年代举家迁到位于壬屿北村西南60公里的白冷村。
《母亲的家族》叙述林世平的外曾祖父李庆元,与甘榜峇鲁圣德肋撒天主教堂的兴建,公教中学的草创,以及万礼奉教山的设立,为本地的家族史增添珍贵的资料。
不久后,一大批难民迁移到马六甲,也有一些搬到武吉知马和后港,但是还有百多人无处可去,又身无分文,最后在教会和李庆盛等人出面下,向殖民地政府申请万礼100英亩的丘陵地带,让难民们开垦和安家,这便是万礼奉教山之由来。
退休教师林世平不清楚父亲的祖籍地,对母亲的家族史倒了如指掌,曾花三年追查与撰写这段历史,不久前还以英文出版《母亲的家族——家庭、信仰与自由》(My Maternal Roots - A Story of Family, Faith and Freedom)一书。
55岁的林世平从小听母亲讲外公的各种事,11岁开始收集家族故事,不久前出版《母亲的家族》。
在泰国改信天主教
根据林世平的调查,李庆元后来搬到汕头圣堂巷做生意。1916年,时年31岁的李庆元以一名长袖善舞的商人姿态,举家迁到新加坡。
到中国追查家族史
万礼奉教山由来
天主教会盖好教徒村后,按照捐款数额分配房子,当时捐了1000元的李庆元获分配两栋房子,李家称之为“李庆元台”。
教会在1925年11月21日买下甘榜峇鲁一大片沼泽地,作为兴建圣德肋撒天主教堂之用途时,负责议价和办理买地手续的正是这对商人兄弟。李庆元还领导募款小组,到全岛各地筹款建新教堂。1934年10月,李庆元再帮教会议价,以8550元买下圣德肋撒天主教堂山脚另一块地,作为兴建修道院和教徒村之用途。
当时有大约20户家庭各被分配1.5英亩的土地由他们开垦,有收入后只需偿还教会15元。李庆盛当时捐了大批物资,帮助难民开垦土地。李庆元则买下那里的10英亩地,开垦后种植黄梨和果树,再把他的妻姨一家,五弟庆保一家,姐姐庆芬的孩子等接到那里居住。
李玉丰回暹罗经商时把儿子庆盛、庆元和庆发带到暹罗,送进曼谷的圣升学院修读法文、英文和泰文。据说他当时在曼谷市郊拥有大片稻田,还计划在普吉岛开锡矿,却在50多岁时,在病中误服毒药身亡,死在普吉岛。家人相信他是遭人谋害的。
根据林世平研究,李庆元当时属意兴建一所天主教华校,因为当时已经有一所天主教会创办的英校。经过多方讨论后,大家认为应该办一所中英学校,而毕业自北大,修读英国文学的姚国华被认为是理想的校长人选。
定居新加坡后,李庆元和他的大哥李庆盛开始积极参与圣伯多禄圣保禄堂(Church of Saints Peter and Paul)的教会事务,包括参与甘榜峇鲁圣德肋撒天主教堂(Church of St Teresa)的兴建工作。这座完成于1929年的国家古迹,目前正耗资430万元进行大规模修复与油漆工作。
根据报章报道,1928年3月有大约1万名难民分批涌入新加坡。李庆元和李庆发成立“惠来难民代表会”,一方面募款赈灾,另一方面策划安顿难民事宜。难民抵达后,先被安置在圣伯多禄圣保禄堂,“李庆发”号负责烹煮难民膳食。
公教中学的筹办
搬到新加坡后,李庆元和弟弟李庆发合股在水廊头门牌254/258/260(今日里峇峇利路)开设一家名为“李庆发”的大杂货店。他哥哥李庆盛则在北干拿路21号(俗称玻璃角)经营“李庆丰”杂货与面包店。他们当时的主要业务是充当英军的供应商,提供各种生活必需品。
族谱学会希望能出版一系列家族史。黄友江说,学会希望其他族群,包括马来族、印度族、欧亚族、土生华人等也能一起来从事编写家族史的工作。
从小便听母亲讲述各种故事的林世平,不曾见过外曾祖父和外祖父。2016年的某个早上,他随便在网上输入李庆元的名字,却很惊讶的发现网上有不少资料,这才意识到外曾祖父原来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于是萌起写书的念头,很快得到新加坡族谱学会会长黄友江的支持与鼓励。
万礼奉教山住的都是从中国移民来的天主教徒,当时交通不发达,信徒们要上教堂非常不方便,李庆盛决定捐资为村民盖教堂,但还没落实计划便染上肺痨,家人要他到埃及养病,他后来回汕头治疗,却回天乏术,最后在汕头去世。他在1930年6月离开新加坡前,曾要求弟弟李庆元帮他完成心愿。李庆元两个月后买了建教堂的材料,最后在1933年盖好村里的天主堂。
原来他的外曾祖父李庆元(1885-1959)是本地天主教社群中一位响当当的人物,与甘榜峇鲁圣德肋撒天主教堂(Church of St Teresa)之兴建,公教中学之草创,万礼奉教山之设立关系密切。李庆元还是潮州八邑会馆的创会董事之一,曾经领导潮阳会馆,也为惠来同乡会的成立出过力。
55岁的林世平小时候常从母亲李识时口中听闻外公家的各种事,11岁开始收集这些家族故事,2005年曾把收集的家族史编成《母亲的家族(1830-2005)》,供家人翻阅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