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言
每个世代都将成为历史,我们守望的今世也将成为传统。 ——陈煜
回转到熟悉的天福宫,庭院里已摆满座椅,好多观众已入席,敞开的正门外,御前清客的华盖撑起一片雍容华贵,山门空间变身为表演场,几张矮凳谱架,工作人员忙着最后的设备调试,角落里表演者静候登场,讶异地看到这么多的年轻面容,男生着深蓝长衫,女生则是及膝的棋盘纹旗袍,正红明蓝,雅致养眼。
表演台两侧的屏幕上用中文介绍曲目与唱词,这场演出题为《弄竹弹丝》“音·乐”邂逅,好妙的名字,更妙的是编排,不仅有南音传统曲目、丁马成先生的南洋作品,还有南音传统乐器与华乐古筝、中阮、管子、笛子的合奏,带出清亮悠远的气息。台上年轻演奏家专注地吹拉弹拨,两位稚龄女生的甜美声线,中生代唱将的挺拔身姿,将近两个小时的表演,起承转合,真是一场听觉与视觉的盛宴。
无论何种文化传统,都需要代代相传,而每个世代都将成为历史,我们守望的今世也将成为传统。看到这么多年轻人聚集在湘灵音乐社,感受华族文化的魅力,以他们的视角诠释着对南音的理解,带入本土气息与现世节奏,令这绵延千年的古老乐种在岛国成为另一种文化遗产,或许这才是南音的真性情。
得了丁社长的邀请,去天福宫欣赏湘灵音乐社的南音表演,不得不承认,虽然在南音的发源地泉州学习生活过几年,我对南音所知甚少,记忆中的南音,咿咿呀呀的闽南话不知所云,拖曳绵长的曲调听着就走神。
演出中场时全体人员起立,面向正殿行礼,一年三次的观音诞,湘灵音乐社都会在天福宫表演,这已有半个多世纪的礼俗,本身也成为一种“传统”。最后一首曲目前,主持人邀请两位湘灵音乐社成员与四位华乐演奏家登台,畅谈演出的编排与合作感想,让观众更好地了解“音”与“乐”邂逅的意义。
望着夜幕下灯光照亮的天福宫山门,遥想先民在这座热带岛屿登陆,带来故土的信仰与文化,在这里相聚相助,轻抚三弦呢喃倾述思亲之情,这原本闽南街头巷尾平民百姓的吟唱,因着几代人的坚持与付出,在岛国落地生根,酝酿出对新家园的情感。
在国家古迹天福宫里演奏南音,虽然在报章上看过相关报道,始终没有亲历现场的动力,这次能够受邀出席,很是雀跃!八点钟的演出,太阳还没下山就到了直落亚逸街,这里曾是狮城的海岸线,想想时间还早,便往滨海湾中央商务区走走,从色彩斑斓的店屋区,经过烧烤味弥漫的老巴刹,穿过冷峻的高层办公区,亚洲广场一层的酒吧已是人声鼎沸,短短的步行距离,还真有点穿越时空的迷幻。
笔心
机缘巧合,去年在长崎参加华侨研究国际会议时,主办方从泉州请来一对年轻的南音名家表演,之后有泉州历史学者介绍南音在南洋的流变,多少改变了对南音的刻板印象。然而,南音对于我,无疑是遥远的星辰,闪闪不知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