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大通兄的岁数加起来是165岁了,还有干劲写书和出版书,说实在自己也不知道怎么说好。就是喜欢写作,希望留下人生的记忆、历史的回忆。特别是五六十年代的历史,那是个风起云涌“默迪卡”的年代,必须清楚认识到当时历史演变的曲折性与复杂性;斗争是艰巨的,正义与非正义总是在较量。历史的教训值得注意,要反复的讲。要以良心与善心看待历史的演变。
写书不一定要出版,要出版书就得花钱。现今,赞助出版文艺书的“义举”可就“从严”的。我第一次申请赞助结果没获批准,只好自己花钱买开心。出书确实是件开心的事,所谓开心,不是要显耀自己,而是通过文字的记忆,留下人生的足迹。活了一辈子了,究竟做了什么事?又认识了什么呢?是否清楚了解了人活着的意义了。
但现今华文书出版十分惨淡,为什么在五六十年代出版的文艺书,三五千本是洛阳纸贵,很快一扫光呢?
文艺书难搞、难卖,也难送。偏偏文艺写作人就是喜欢写,喜欢出版。华文的前景真的是岌岌可危吗?明天还会更好吗?
去年上半年,一口气先后出版两本书,算是我庆祝进入80岁的生日吧!二月间与香港友人卢大通合写的《我们来约会》综合文体集,五月间个人专集《河畔散记》综合文体集。这两本书的文章,大部分是储藏在电脑的“文库”里,个别篇章在文学刊物上刊登过。另一部分是新写的文章,从未发表过。
老年人啊,我们活在科技网络的时代,只有自己照顾自己,确保少病痛和避免失忆,力争上游,就是要多活动,多交友,读书写作,让夕阳红充满活力和光彩。
老年人写作,有助于磨练脑力,减少失忆与痴呆病患,激励自己提高勇气乐观看人生。
写作出书,这就是个磨练的过程,没读过大专,我连小学文凭也没有,别在乎人家用什么眼光在看。我得学会在阳光下昂首阔步,在风雨中不迷路,在泪水中拼搏展望。
老华校生都有很好的中文基础,如今退休并进入人生的晚年,应培养写作的兴趣,拿起笔杆子写吧。留下对人生的回忆,让自己活得更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