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舌色以辨别疾病之性质,如正气之虚实;观察舌苔以辨别邪气之深浅,胃气之盛衰;观察舌头的润燥,可辨别病邪的变化与体内津液之耗伤。

观舌色可辨别疾病性质

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念则指出,内脏化生的精气可通过经脉输至体表的官窍(泛指五官和孔窍)。内脏功能正常,则可以化生气血。气血充盛则可以见到舌体红活荣润,充满生气。舌头与经络和五脏(肝、心、脾、肺、肾)相连,故舌象可以客观反映人体脏腑、气血、津液的虚实(不足或过盛),以及疾病的深浅轻重变化。

苔质如颜色、厚薄、润燥,疏松或细腻等可反映病邪,以及病证的性质(寒热虚实)。

舌通过经络与多个脏腑有联系,其中最密切联系的是心脏。

脾胃:中医理论中“脾胃”指的是消化系统。脾胃将饮食化为精微物质,气血布散于全身。而气血的盛衰可以反映在舌上。此外,中医也认为舌苔(舌面上一层薄白而润的苔状物)是由胃气上蒸至舌面而形成。就如一片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草木才能茂盛。人体胃气,胃阴充盛,才能上蒸于舌苔形成舌苔。

舌体是口腔中重要器官之一。从生理观点看,舌的变化与血液循环、神经系统、舌乳头本身及腺体的变化有关。

舌头与脏腑的关系

(作者是中华医院医务主管兼驻院医师)

心:中医认为“心开窍于舌”,“心主血脉”和“心主神明”的功能反映于舌质和舌体。舌质色泽可以察知气血的运行。心的功能正常,舌体则柔软灵活,舌质红活荣润,味觉敏锐,语言流利。

新加坡中华医院医师受邀执笔三期的“望闻问切”系列,内容包括舌诊、舌质与舌苔所代表的意义。第一期谈舌诊如何客观反映人体脏腑、气血、津液的虚实,以及疾病的深浅轻重变化。

一般上,病人到中医所求诊时,中医师总会要求病人伸出舌头,看看后做诊断记录。这就是舌诊,即中医的四诊(望、闻、问、切)之一。舌诊早在《黄帝内经》(创作年代在先秦至汉)中记载,在中医临床诊断上有很重要的意义。

此外, 根据中医理论, 肝脏、肾脏和肺由经络沟通,与舌产生联系。一旦脏腑发生病变,舌象会产生相应的变化。通过历代医家临床经验的总结,舌面反映脏腑病变可以有不同分类,其中以五脏分类常见。比较一致的意见是:舌尖属心肺,舌中属脾胃,舌根属肾,舌边属肝胆。中医师一般会以四诊,结合全身其他的症状,综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