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说,客观上艺术表演上线,最大优势是在短时间内接触到全球观众,比如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胡桃夹子》,几天内累计20万点击。世界各地观众、芭蕾爱好者和学生,包括经济能力有限,或居住地不在舞团巡演行程范围内的观众,都一同感受顶级芭蕾艺术魅力。
殷殷说:“在线观看对作品的感受,与在现场有很大差别,可说是2D画面与3D空间的差距。”她以荷兰舞蹈剧场的《动静》为例,这部剧她也在剧场内看过。她说:“七位舞者在梦境般的场景中起舞,演绎的是时间与生命,情感与记忆,告别与消逝。中段部分,舞者在月光效果下的烟雾弥漫中起舞,美到心惊。高潮时音乐、舞蹈、烟雾和油画背景互相交错,营造出一个梦幻世界。在现场,舞者们让创作者的隐喻和情感活起来,而线上只能表现局部。”
本身是本地各类舞蹈演出常客的人力资源从业者殷殷,疫情阻断期间丝毫没闲着,五个星期内看了20多部线上舞作。荷兰舞蹈剧场、斯图加特芭蕾舞团、马林斯基芭蕾舞团等名剧名作看得应接不暇。殷殷说剧场关闭期间,线上艺术延续线下艺术的功能,帮人们抒发情感,尤其此时大家都须保持社交距离,艺术则拉近距离,抚慰心灵。
谢逸轩则参加线上剧本演读会,演读《无人生还》《恋爱的犀牛》。他说:“线上剧本演读非常有趣,有时要跟一个从没见过面的人隔空演对手戏,挺刺激,而且是通过声音去表演,我觉得这个纯听觉的演读可发展成视讯演读,让参与者用家里有限资源去发想表演,会很好玩。”
丰富在线表演内容让观众在家里随时得到艺术慰藉和欣赏乐趣,也让重创中的演艺行业保持活力:与老观众保持联络,也开发新观众。疫情下,艺术与社会发生的关联从未如此深刻,人们在线上艺术中连接、倾听、安慰——这似乎显示出一种很积极的态势。但透过表象,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引人思考:“在线演艺”是否尽是优点,没有缺点?它对传统现场演出将造成什么影响?疫情结束后,在线演艺何去何从?线上线下如何才能互补双赢?
她相当动情地说:“我觉得艺术的本质是表达和沟通。最好的沟通形式,是面对面。我喜欢梵高的画,站在他的作品前面,才感觉到他的心情和感触融化在每一笔里!很多人包括我小时候看到他的《向日葵》,会疑问:它为什么是名画?直到我站在原作面前,所有疑惑都被那种震撼击垮——生命力、激情,只有面对面才能完全感受到!”
殷殷能接受的线上票价是剧院票价的5%至15%,她也建议剧场和舞团让收费更简易,比如用PayPal或PayNow收款,方便小额捐助。
舞台缩成笔记本电脑般大
线上线下不会彼此取代
细化到观赏体验,殷殷认为线上演艺强化几个层面的享受。“首先可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比如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摄像头在舞台正上方,看《天鹅湖》的天鹅群舞极其优美,镜头拉近后,能清晰看到舞者表情和服饰美丽的细节;而且喜欢的段落能重复观看,每次可观察不同舞者。另外,家里氛围轻松,能根据个人时间安排观剧。”
他观察到,有一定资源的团体其线上节目,除单机位录播,一般有镜头剪辑,全景近景齐全,让人既能总览舞台布局,又不错过角色重要脸部特写。对于习惯电影、电视这些观看形式的现代观众来说,剪辑的录播似乎更符合现代审美趣味。
技术层面上,谢逸轩也认为线上观剧造成感官体验流失,用笔记本电脑缩看原本在大舞台上展现的活剧,视听效果肯定打折。“线上演出对录音、录影技术与硬件要求也特别高,不同于拍电影,舞台剧录制一旦开机就无法任意暂停,有时摄影师无法精准捕捉到演员,导致失焦或运镜不畅。有的剧目大部分长镜头以俯视角度拍摄,导致叙事力量感削弱,大场面戏视觉上绝对不如在剧场看时震撼。还有,相较于现场体验,在电脑前只能观看一个‘导播’剪接后的视角,我个人也很关注群戏演员们的反应,或者是没有台词的角色当下的表现,但线上录制版本往往只有说台词的角色有镜头。”
但一体两面,在线欣赏有优也必有缺。
另外,尽管目前绝大多数网上内容免费,但仍有付费节目。谢逸轩就曾买票观看过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哈姆雷特》高清转播,他理解某些线上演出内容须收费,“艺术本不该都是义务的或免费的,毕竟艺术家倾注心血创造。”
他说:“好戏正酣的情绪和氛围从台上弥漫到观众席,当你知道你与周围一群人陶醉其中时,那种感觉很奇妙。网络观剧说到底是独乐乐,剧场才是众乐乐;前者是享受,后者是体验。”
文史爱好者傅翀则是传统戏曲迷,他也认为线上观剧提供诸多便利。他说:“不须提前抵达剧场或在剧院固定座位一坐几小时,剧院对饮食也有限制,在线看就没有这方面的问题。针对戏曲类节目的一个好处是,专业团体线上展播通常都在屏幕下方配有专业制作的字幕,不用像在剧院中那样得不断扫一眼舞台旁高处的提示牌,对新编剧目如京剧《金锁记》或方言表演的昆曲《牡丹亭》和歌仔戏等,线上展播让人既看表演也读唱词,连贯性不被打破。”
很多舞团和舞蹈老师开始为专业及业余舞者提供线上舞蹈课程,殷殷就参加本地专业芭蕾老师冈田彻(Toru Okada)免费在Zoom上提供的“芭蕾马拉松”课,每天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计划每天进行,直到阻断措施结束。殷殷上了十多天,不只学到芭蕾技巧,更能体会舞者不易。
疫情防控措施使艺术演出市场受到巨大冲击,但“云剧场”“云演出”“云展播”等在线演艺,成为众多团体和机构应对之策。海外和本地团体将经典演出放到网络播放,还有院团、演出单位和艺术家通过在线直播将表演带给观众,有网友也将自己搜集整理的演出资料,放到网上和大家分享……虽说线上播映早已有之,并非新鲜事,但一时间,线上艺术内容以前所未有爆棚般的热闹程度,融入民众生活——线下停摆,线上缤纷,是表演艺术界的新现象。
实现“艺术无国界”
线上内容提升线下演出的吸引力,受访者们此时一致期待剧场重开。
线上延续线下艺术功能
目前人在美国巴德学院修钢琴表演专业的白晓娟,一直以来有线上看演出的习惯,但国际团体居多,最近新加坡交响乐团和新加坡华乐团演出上网,令她惊喜。“这正是最大的好处:如果喜欢的乐团或艺术家不能来我居住的城市,有什么是比看线上演出更好的方法?从这点,我联想到:不少名家年纪渐老,健康状况不再适合旅途劳顿,但乐迷渴望听他们演奏,他们若在家里直播小型音乐会,就很温馨美好。”
不能否认,网络科技拓延艺术的边界,让艺术从线上欣赏的层面延伸至新的参与方式。
艺术不该是免费的
艺术最好的沟通是面对面
傅翀则表示,如果某些剧团的特定表演不打算在剧场中演出,那么收取费用是合理的,这是对演员的尊重,也是剧团收入来源。“但我认为一些经典作品播映是不该收费的,即使收费也应是象征性费用,并且不针对某个作品,可推出会员月费。尤其是戏曲线上播出,是一种吸引年轻观众接触戏曲的大好方式,哪怕只是一点点费用,恐怕都会起反效果。”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九十度中文戏剧社和南洋理工大学中文戏剧社任艺术指导的王伟样总结:“艺术演出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不会彼此取代,两者是彼此依托的。即使恢复剧场演出,线上艺术活动依然要保留,而且要加码。毕竟剧场空间有限,线上活动突破时空局限,可以更好的向观众介绍艺术团体的演出水准、艺术风格。期盼本地表演艺术工作者能通过网络,将新加坡剧场艺术和特色文化向世界做更广泛的传播。”
当然演出上网,还可能遭非法下载、转录或传播,引发版权侵犯问题;也曾有剧团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担心线上播放导致新观众对舞台作品产生不正确评价后,选择不进剧场。
2019冠状病毒疫情催生出一种全面的网络化生存,连表演艺术行业亦不例外。
白晓娟也说:“有艺术家为专门策划网上演出,更煞费苦心,不因线上演出而降低水准。我赞同保留收费内容,但比起现场演出,可相对便宜。”
傅翀则对观剧“仪式感”有思索,比如剧场讲究开场灯灭好戏开锣,全场安静;结尾灯亮演员谢幕,掌声如雷;再者,戏曲舞台上,名角登场未开口,马上就有碰头彩;演员大段唱词结束,或精彩的武场、水袖功淋漓展示时,观众大声叫好喝彩,台上台下互动热络,都是戏曲剧场的特色文化,一个人在网络上看展演时肯定感受不到这种情绪。
艺术演出线上播映早已有之,但因冠病疫情,线上艺术前所未有的爆棚。透过这表面表象,让人更深层次的思考,疫情结束后,在线演艺何去何从?有艺术工作者认为,无论是线上或线下的艺术演出,都不会彼此取代,两者是彼此依托的。
艺术需要“仪式感”
本地剧场演员谢逸轩近期无剧可演,因此大量看剧。实践剧场摇滚音乐剧《聊斋》,野米剧场独角戏《娘惹艾美丽》,北京人艺《茶馆》,英国国家剧院《科学怪人》;从华语剧看到英语剧,从本地剧看到海外剧。他认同线上演艺实现“艺术无国界”,只要有网络就可融入艺术带来的简单快乐。“也不是纯粹看热闹,更能学东西。对于正学表演的学生或剧场演员来说,有了对名家演绎细细品味与精深钻研的机会。”
联合早报对话醉心舞蹈、戏剧、传统戏曲、古典音乐等不同艺术形式的观众,从他们的观艺体验中,探讨线上线下两种艺术表演场域的关系。
“生活需要仪式感,艺术也一样。”白晓娟说:“我们平时去看音乐会,要正式或庄重的穿着,才能进音乐厅;线上看音乐会,穿着随意地窝在家里沙发上,缺少对古典音乐作为高雅艺术的敬重。另外,置身恢弘场馆严肃氛围,古典音乐会更摄人,比如欧洲的音乐厅或教堂,有的有几百年历史,在这种场所演奏,器乐音效非常不一般,声音立体浑厚,也能让人直观感受音乐家情绪,这不是高级耳机或高清显示屏能传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