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上海考察
“食二代”是新加坡餐饮业第一及二代一次到台湾考察团后诞生的。2013年,他们发现台湾餐饮业第二代不时有聚会,分享问题和烦恼,新加坡二三十人团队里也有好些第二代继承人,在随团考察的议员杨木光和洪鼎基建议下,回到新加坡后聚集在梅林餐馆开会,成立“食二代”。创团成员有七人,由餐馆第二代邝子豪担任会长,第二年交棒给郑义翰。
因为是家族企业,身为继承人不可能裁掉姑姑阿嫲,如何平衡家人和外来员工的需求,成为考验。郑义翰指出,不少20几岁的会员向30几岁的过来人取经,因为要不要继承家业,很多会员都碰过,有过挣扎,“要让年轻会员知道,他们不是唯一遇到问题的,要有所坚持,不要放弃!”
彼此有共鸣特别亲切
对很多“食二代”成员来说,回到家族企业尽管面对很多难题,但都是自然而然的选择。当了两年空姐,回到“咖啡福”五六年的王琳慧说,从小在家族生意里长大,情感是难以放下的。她从包装咖啡到去超市当推销员,都亲力亲为。陈宥仁大学毕业那一天,就被家人派到海外出差,没有选择的余地,八年过去了,他希望自己所学能有所创新,改善公司业务,毕竟与亲戚、老员工有感情。
“食二代”由新加坡餐饮业第二代成立,会员彼此在生意上互相配合,也经常合作。每当有团员面对问题,其他成员会给予意见和协助。
先要把成绩做出来
副会长、经营“东昇”外卖公司的冯俊辉(32岁)说:“不可以跟员工做朋友,父母也难,很难有知交,一旦碰上彼此,我们很快合在一起。有人聆听诉苦,获得精神上的安慰。”
每当有团员面对问题,其他成员会给予意见和协助。王琳慧三年前要办工厂时,会员给予很大帮助。“饮茶”副经理陈怡晖认为,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帮助大,包括供应商开价,能协助作业务判断。
会长郑义翰说:“我们彼此有共鸣,感觉特别亲切,像兄弟姐妹。”
老一辈也排斥聘请专业人士加入家庭企业,经营Pere Ocean矿泉水事业的陈宥仁(34岁)花三年才说服上一辈聘请几位专业人士,建立标准作业程序,负责创新与科技业务。
星期一下午3时30分,“食二代”其中六名理事聚集在会长郑义翰的办公室,讨论怎样庆祝五周年团庆,敲定7月18日在“梅林”餐馆办聚餐。除了强化组织,分工更细,成立活动组、人事组、秘书行政组等,一些理事会退出,一些新成员加入,他们还将通过影片与会员分享最近到上海考察的领悟心得。
不少入团的会员发现,他们终于找到“兄弟姐妹”,因为他们有共同的成长体验,继承家业的情感挣扎,面对共同的挑战难题,所以有共同的话题,可以共同承担,一起哭笑,相互打气。
陈颖宁可在外面打工多年,也不要回家族生意帮忙,因为上一辈不听他的,直到父亲离世,母亲找他回去,比较放手,他才能独当一面。
同一船上的“兄弟姐妹”
“食二代”面簿页面也有不少会员相约打保龄球、吃饭及消闲的照片。 郑义翰总结说:“我们面对的问题其实大同小异,希望能够帮助父母亲减轻负担,扩展业务,才能‘一代传一代,一代胜一代’。这是食二代打出的口号!”
接手与放手之间
过来人的经验可以帮助会员少走冤枉路,少碰钉子。“食二代”成员每个月聚会一次分享经验,每一年会主办一次筹款活动,全体出动。他们彼此感情好到经常互相帮忙,有谁结婚,其他会员当伴郎;有谁出国,外卖的司机、车子出现问题,另一经营外卖的会员顶上,协助解决问题。他们甚至会去会员经营的餐馆吃饭,从食物品质到服务水平,忠实地提供全方面的意见。
“周围朋友爱问:你读那么多书,干吗现在要那么辛苦?加入组织后,感觉我们都在同一条船上,有家人的感觉,没有生意上或利益上的冲突。”——咖啡福继承人王琳慧
会员彼此在生意上互相配合,也经常合作,比如“香港仔”点心之家与“老干妈”辣椒酱合作;“波波”鱼圆和友记鸭饭合作推出apps,成员之间也在展销会合作推销产品。
第二代传人在发展业务时,还会遇到第一代创办人要不要“放手”,如何沟通的问题。郑义翰举例,对父母辈来说,品牌和市场策划是浪费钱的;公司的招牌形象20年没变,无法吸引新顾客。他建议将宣传促销的七八辆车子刷上更抢眼的粉色,突出品牌形象,得说服好久才成功。父母退休后,表哥接手糕点生意,郑义翰两年前创办Jinjja Chicken韩式烤鸡店,已开四家店面,希望扩展到海外去。
郑义翰说:“我能够理解创业长辈的心情,公司是他们的baby,他们做到死都不会放手,感情上放不下。他们觉得是请我回来帮忙,不是要革命。我们要不断与父母辈沟通。”
郑义翰(39岁)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食二代”每一两年都会筹办一次取经考察团,这次五天上海考察团共18名会员参与,到阿里巴巴、海底捞、康师傅快熟面等公司参观交流。
经营“明发”鱼圆的林世锋指出,有时候父母亲太紧张,不太放心,得做出成绩才能取得信任。第二代教育程度与上一代不同,信息量大,不少勇于开拓海外市场,林世锋就将鱼丸冷冻包装销至雅加达。
家里从事娘惹糕点生意的郑义翰说:“很多人以为老板的儿子不用做工。事实上,我们的学校假期、逢年过节都在工厂里帮忙,我们都在工厂长大,彼此有共鸣,感觉特别亲切,像兄弟姐妹一样。”
互相帮忙一起合作
制造和批发咖啡粉的咖啡福(CoffeeHock)继承人王琳慧(30岁)也有同感:“以前我都是一个人吃饭,在老一辈员工的公司里,找不到同伴可以说话。以前经常感觉一个人孤军作战,周围朋友爱问:你读那么多书,干吗现在要那么辛苦?加入组织后,感觉我们都在同一条船上。有家人的感觉,没有生意上或利益上的冲突。”
程章燊(36岁)也是在外面做过酒店饮食业等几份工作长达八年,四年前才回到“文东记”。他说:“爸爸说,你回来能做吗?两年后,把外卖业务做好,才获得信任。第二代先要把成绩做出来,长辈及其他股东、员工才会给予信心。我们要承担的是更大的责任,想的是传承的问题。”
“香港仔”点心之家总经理陈颖(39岁)说:“我们的会员很多碰到与父母亲在业务上互有己见的问题,可是周围的朋友不属于餐饮业,不能理解我们的难处。”
五年来,“食二代”逐渐壮大,如今有50名会员,年龄介于26岁到44岁间。他们都是中小型餐饮企业与品牌,包括零售餐饮、食品制造、中央厨房和食品批发贸易,如文东记、友记、肥仔荣酒家、饮茶、金记、潮州发记、家嫂、香港仔、东昇的第二代或三代传人,经常一起活动,吃饭聊天,感情融洽。在餐饮业激烈的战场上,他们视彼此为伙伴,共同进退,而不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对手。
中国餐饮公司开设连锁店经验丰富,往往一开就四五百家,而且食物外送服务迅速,为本地餐饮业者借鉴参照。“食二代”团队发现,上海人已懒得出外用餐,七成叫外卖,三成上餐馆,新加坡刚好相反。上海的一个饮食柜台一天有600到1000个订单,驾电单车的外卖送货员加佣金后薪水不少。他们也遇到在上海发展的台湾餐饮业第二代,不得不克服两地餐饮作业的差异:在台湾做生意,告诉员工目的,员工会灵活变通,在上海得一步步教员工。
创业难,守业更难,对于“食二代”成员来说,守业再怎么难,只要路上有伙伴共进退,精神上相互打气,给予正能量,前进的路就不再那么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