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渐走弱

(本文小标为编者所加)

秦始皇扫平六国后,又一次“化干戈为玉帛”,为阻止金属天下流通,尽收兵器铸造坐高三丈的十二铜人于宫中,秦始皇的宫殿在今天的咸阳,为什么铸十二铜人?古人认为天地由四面八方组成,四八十二,表示天下一统,千秋万代。铜人又是什么样子?据说是狄人狄衣,狄人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秦朝时北方的少数民族,另一种是指为秦朝服务的下级官吏。铜人又是怎样消失的?据《三国志·董卓传》记载:“椎破铜人十及,以铸小钱。”就是说董卓砸了十个,留下两个没砸,过了几十年,魏明帝曹睿(曹操之孙),就把这两个铜人运到长安霸城,又过了几十年,东晋的苻坚攻入长安将这两个铜人毁灭。

中国雕塑600年

进入奴隶社会,夏商周三代开始注重青铜器,青铜器的早期雕塑肯定是兵器,有了兵器才能平四方,才能统治天下。其次才出现了炊器、食器、酒器、乐器、礼器等器具,并且越铸越复杂,越铸越华丽,这也说明天下太平后,统治者不再需要更多的兵器,需要享受生活。在冷兵器时代,发生战争时会将金属器具化为兵器,和平时又将兵器重铸成器具,古时有一句话叫“化干戈为玉帛”,其实本质上就是这个道理。

两晋时期是中国雕塑迈向辉煌的准备期,首先由沙门乐僔开创了敦煌石窟,沙门是一切佛教徒的总称,就是由乐僔和尚首创就崖造窟,后又历经330多年直到唐朝,凿石千余窟龛,完成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其次是东晋出现了最有名的雕塑家戴逵,戴逵既是美术家又是雕刻家,他性情清远,才华横溢,终生不仕。《世说新语》中王羲之之子王徽之有“雪夜访戴”的故事,此故事为古今文人之美谈,访戴访的就是戴逵。戴逵用时三年,雕刻出构思精巧,精致完美的无量寿佛(阿弥陀佛),戴逵的无量寿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在他之前的佛雕,其蓝本都来自于西方,而戴逵的佛雕完全是以中国画中“以线造型”来呈现,后来汉族人雕塑佛像,绝大多数都继续了这种技法,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发扬光大。

十二铜人有什么意义?一是首创大型人物雕像,二是安置在宫中主道两侧,这种对称安置方式,后来一直影响着历朝历代,我们现在去参观帝王陵,进入陵区一路上左右两侧总能看到石人石马,石象石柱,这种路叫石象生,是显示皇权仪卫的缩影,所以,在秦始皇死后搞了那么多的兵马俑,其目的就是彰显他统治天下的时候有多么威武。

中国雕塑在这600多年当中,一直都是高峰期,一直都有大量的精湛之作矗立于大地之上,例如昭陵六骏,例如乐山大佛,例如唐三彩,这段时间也出现了大量的铁像、金像、铜像、木像、塑壁,其艺术价值和工艺水平也都达到了历史上的新高。

中国大部分最经典的雕塑都在黄河以北地,中国雕塑的灿烂辉煌,应该说主要由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人共同创造。

雕塑在中国古代还有一个很广泛的用途,就是与葬礼配套,大量的雕塑如陶俑、泥塑、木雕、石雕都是随葬品,时间进入明清之后,随着低成本的纸人纸马纸屋的流行,雕塑市场越来越小,随葬品也在不知不觉中改成了瓷器,于是大量的匠人不得不被迫改行。当然,明清两代仍然有不少雕塑家,服务于建筑,服务于寺庙,服务于皇宫,服务于王侯相将,但作品大多都是仿宋元、仿隋唐,材料也多用泥、木、漆之类,泥会散、木会裂、漆会落,并不耐久,雕塑的最好材料当然是金石。

铸十二铜人

汉朝没有什么太了不起的雕塑,但汉朝却开创了雕塑佛像的先河,汉明帝梦见西方有佛,就派中郎将蔡愔去天竺求经,蔡愔求得佛经和佛像回来,打通了与西方佛教的交流。汉和帝时,犍陀罗国佛像开始传入汉朝,于是汉朝就有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批佛像雕塑。犍陀罗国现在大约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交界处,犍陀罗佛像艺术更接近于希腊雕塑艺术,其特点就是理想主义、简朴,强调共性、典雅精致、高贵单纯,这些佛像后来对中国的佛像雕塑影响极大,中国佛像雕塑也是中国古代雕塑中最伟大的一部分。

进入宋代之后,雕塑逐渐走弱,其核心原因是统治阶级对宋画的推崇,以及人们对艺术欣赏的转向,另外宋人更喜欢那种道法自然,充满灵性的艺术品,对于过于庄严肃穆甚至刻板的雕塑并不太看重,虽然雕塑在宋代依然品种繁多,雕功细腻,但总体而言已和昔日不可同日而语,更没有了往日的雄伟壮丽。

如果把原始社会经过打磨雕琢的石器、木器、陶器,视为中国最早的雕塑,那么雕塑可以说是一切美术的先祖。中国最早的成品雕塑是“黄帝木像”,据春秋时期《竹书纪年》记载:黄帝死后,其臣左彻削木为黄帝像,并率诸侯祭拜。左彻在当时有很高的地位,不仅雕塑了黄帝像,而且还开釆首阳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下。这只是史书上的记载,事实上到底有没有左彻这个人?刻没刻过黄帝像?谁也说不清楚。

夏商周三代铸造兵器,注重兵器的种类和锋利,铸造器具则注重精致的程度,以及多变纹饰和丰富的造型,三代时期以商周的青铜器最为优秀,铸一件器具非常讲究,需要六工共同参与,六工者乃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各司其职,共同完成样稿、设计、治模、治范、冶炼、浇铸、打磨等工序,青铜器以司母戍大方鼎、散氏盘、四羊方尊为代表的作品所创造的辉煌,实际上也是中国早期雕塑的集大成者,为中国雕塑奠定第一个高标的基础。

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不同之处,是云冈多北派刻法,龙门多南派刻法,北派主要特点是用刀钢强,富有力量,但视觉上有威严冷峻之感;而南派则钢柔相济,注重弧线的柔美效果,在视觉上给人以温和文静的感觉。云冈和龙门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有些雕像根据帝王或重要权贵的长相来造像,其实这种做法在当时非常普遍,拿当时工匠的话说这叫“像主多”,到了后来这种现象甚至泛滥,谁给钱就给谁造像,这种做法延续到今天,类似于为某某老板,某某总裁铸像。

中国大部分最经典的雕塑都在黄河以北地,中国雕塑的灿烂辉煌,应该说主要由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人共同创造,到了元朝以后,随着元朝的灭亡,少数民族的文化基本上对汉族人没有什么影响,而汉族人则把艺术的主要精力放在了书画和瓷器上。

刘邦建立汉朝,由于长时间战争,建国时非常贫困,汉朝的雕塑比不了青铜器的辉煌壮丽,比不了秦兵马俑的雄壮硕大,但汉朝的雕塑却比前者丰富,且走向了民间,出现了许多小型的造型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雕塑,如玉雕摆件、象牙雕杯、铜镜铜人、歌舞陶俑等等,为什么会丰富?道理很简单,因为高大上的青铜器、秦兵马俑是“国家财政拨款”,而汉朝穷,做这些手艺的人要吃饭,当然是谁给钱就给谁干,做点小东西便于出售。

开创雕塑佛像的先河

从南北朝一直到唐朝,这600多年中几乎最重要最著名的雕塑都和佛教有关,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佛教兴盛,捐款人多;二是工匠们需要挣钱,且最好是长期稳定的工作;三是统治阶级重视,有“官方资金注入”。所以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石匠、木匠、金匠、银匠、画匠、漆匠大部分都是长工,都集中在某个地方,从事雕塑和雕塑相关的工作,比如在山西大同云冈村,就集中了当时最好的匠人,在长达近百年的雕塑施工中,经过数代匠人的努力,开凿了252个窟龛,塑造佛像5万1000余尊,其宏大之美、精致之美、空灵之美、沧桑之美,享誉世界。比如在洛阳龙门山,又开建了龙门石窟,历时400余年开凿窟龛2300多座,雕造佛像十万余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