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美国布兰迪斯大学(Brandeis University,简称Brandeis)社会与发展心理学博士,曾在许多顶尖商学院任教,包括耶鲁大学管理学院和纽约大学史腾商学院(Stern School of Business)等,现任加州圣地亚哥大学副教授,激发创意和开拓创意的接受度是她长期研究的主要领域。

穆勒认为,“创造性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是大家近年都熟悉的关键词,这是用于描述创新科技如何破坏现有市场,但更可怕的其实是非创造性破坏,就是在面临紧迫问题须要立即接受创意时,却坚持现状。选择不拥抱创意,所导致的另一种破坏可能会更为严重。

她在书中针对心态行为不一的问题阐述说,很多个人和组织喜欢符合预期的体验,但创意构想却含有不确定性。人们一感到不确定,就会不由自主想逃避,无形中就产生了接受创意过程中潜藏的障碍。

非创造性破坏更可怕

可是在实际生活中,创意和创新的阻力却无所不在,无论是在个人还是组织的层次上,有意识或潜意识地阻碍创意构思并不罕见。

由于个人和组织的情况有所不同,书中也会探讨组织如何克服进行创意变革的阻力,希望有助于它们调整其内部结构,进而积极推广创意变革。

书中的建议旨在确保人们和组织在思考创意构想的同时,又不减损创意构想获得青睐的能力。

为了让书中的建议更具说服力,穆勒介绍世界杰出的智者和发明家如何评估创意构想,通过他们所提供的策略,管理拒绝创意构想的负面直觉反应。要如何接受创意,她的看法是只有在强化自身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产出许多构想才有意义,构想也才有发挥影响力的公平机会。

围绕在创意和创新的个人事迹向来令人津津乐道。鲜少有人会表示,不向往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和马斯克(Elon Musk)如何透过他们的巧思,率领团队打造iPhone和特斯拉电动车。

随着新加坡近几年致力于发展为智慧国,“创新”“创意”这两个字眼的曝光率在这期间也增多了。在很多人眼里,创意似乎是一种价值连城的概念,拥抱创意和创新也就成了一般人的口头禅。

实际行动抗拒创意

在很多时候,人们表面上不会轻易承认自己不喜欢创意,相反地厌恶创意更像一种在潜意识里运作的直觉反应。个人和组织也许已经开发许多方法协助产生更多创意构想,但却限于辨识和支持创意方案的能力不足,以至于无法在落实创新阶段上取得成果。

说珍妮佛穆勒是造就创意过程的权威,一点也不过分,她发表的论文《对创意的偏见》(The Bias against Creativity)广为各界传阅。

总之,读者会从穆勒的《创意的偏见》中发现,拥抱创意不是仅仅提出多种构思,认识了解反对创意变革的种种障碍,以及如何克服这些阻力,从而准确认清创意价值,才是实现创意构想的重要步骤。

珍妮佛穆勒(Jennifer Mueller)的权威著作《创意的偏见》(Creative Change)就是为了探讨遏制创意的种种因素,以及如何克服这些阻力而出版。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工商界的热门关键词都离不开“创意”和“创新”。不过,穆勒的研究敏锐地发现,尽管人人口头上说支持创意,在实际行动中,却往往表现出对创意的抗拒。这种看似矛盾的心态行为,很大程度上与个人和组织身在的情况,以及在评估构想时所采取的心态有关。

她提醒,创意构想不能与增加解决方案混为一谈,产生更多解决方案,反而会引起更多对创意的厌恶而不是喜爱。只要真心拥抱创意构想的能力远远不及产生这些构想的能力,那么能不能产生创意构想就根本无关紧要,因为这些构想不会发挥影响力,而是更可能会遭受束之高阁的厄运,以致于无法实行。

她希望通过此书来建议人们和组织如何调整心态,以及处理对创意构想的喜爱和厌恶。准确地看清创意构想的价值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