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集共有60首诗,分布在《人间》《短章》《断续歌》《病院》《在流放地》五个章节。细细读来,你可看到各种生活现实,以及现实背后的生命实相;当然诗人也有对生命实相的艺术理解;也有和解、通透,“世界仍有微光”。

在面馆就餐,前客让后客,一波一波,诗人看到的是我“填补她留下的空白”,我离开时,这个世界又有人“占据我留下的空白”(《单排座位面馆》)。更真实的现实世界又如何?“我们都坐着——死神的马车/四处晃荡,没有人过问/驾车人是否疯狂,/哦,不!他其实一直都不在”(《坐着他的马车》)。

我们活在狂欢节里 活在买与卖中……我们活在谎言里 活在希望里……我们活得忘了自己的名字/我们最后记得的/只有用户名和密码”(《节庆即景》)。常人眼里逗乐孩子的玩具,在儿童医院门口售卖,诗人认为是“引诱我堕入远方的世间幻象”,因为他看到“地摊小贩举起塑料鸽子/没有灵魂的廉价玩具/以固定的姿态绕圈/发出虚假的鸣声”(《幻象》)。

生活到底是怎样的?不同的人有各自的断定,而“在人群中保持随意而警觉”的诗人,总有一种冷静的眼光,解释他所认识的世界。

一本诗集,通过思考、书写、阅读、体悟,作者和读者皆穿透岁月静好,完成自省,与自我救赎。

虽有“暗蓝的阴影游荡在街中央/玻璃窗后闪现惨白”,诗人还是写下了《我以为世界仍有微光》;在“善,却像炉灰里的/豆子一样难寻”的时代流放地,何杉还是借诗人狄金森(Emily Dickinson)的诗句,写下:“‘我愿你是仁慈的海’/我愿在温柔的海中安息”

在这个广漠、浩渺的世界,每个个体是不是如同一棵树:“孤独地站在荒原的深处,盛大/但是无用。无可名状的存在/承受星辰的重量,和人类精神的灰” (《一棵树》)。人奔忙于人世,是 “无数行走世间的躯壳” ,日日夜夜的疲倦,诗人把这样的生存状况浓缩到午夜的机场, “在你游荡世间的日日夜夜/普罗米修斯在高加索山巅/西西弗斯仍旧推动的巨石/你也困在自己的宿命之中” (《午夜机场》)。

刺穿表皮,直达骨底,这就是“尝试解释我所认识的世界”(何杉语)?

世间万相,终须看透,之后得和解,并尽其所能看到微光,在本我,或神祇,或灵性加持里。诗人在《老年,与其他》中写道:“此刻需要一个上帝!或者美杜莎/或者随便什么神祇(魔鬼也可以)/解救我,从全身疼痛,无尽的咳嗽中” 。形似散文诗的《海岛沉思》中里有“这里没有别人,只有我自己和佛像面面相对,只有我和自己的心面面相对” 。

读何杉的诗,是会在你我以为的岁月静好里被猛刺一下的。

现实生活的实相,于诗人而言,大概就是付诸笔端,以艺术的形式呈现其思考、感悟,来改变个人的内心空间,同时也改变有共鸣的读者。

《一个时刻》是他第一本诗集,慢慢读下来,字里行间氤氲的情绪、诗意,或者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拷问”,会时时击打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