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麒麟是客家传统表演艺术,由客家人从中原带到南方。恩隍文化团是本地唯一的舞麒麟团体,创办人却是一名广东人——温梓良。他组团不到三年便在国际大赛上赢得金奖,成功让更多人对这门传统民间艺术有了更深的认识。
温梓良还有一个心愿,希望舞麒麟这门传统艺术,能获得相关机构和组织,如新加坡武术龙狮总会和新加坡体育理事会的更多认同、关注和资助。
舞狮时“附送”舞麒麟
舞麒麟有一个配角,就像舞狮的大头娃娃。其原型是麒麟身上的跳蚤,温梓良觉得这个形象不好,于是请师父杨振武命名,因此有了“富贵子”。富贵子灵动活泼又会卖萌,通常会在麒麟表演到一个段落时出场,给观众带来惊喜。
麒麟看起来凶猛,其实是善良温和且有内涵的神兽。温梓良说:“到庙宇和祠堂表演时,麒麟进门前都会先打招呼。麒麟在中国大陆和香港,代表整个村的形象,一般表现得低调谦卑,有匍匐在地的动作。”温梓良在教学时也很注重品德修养,学员出队表演要以礼待人。
另一个让温梓良感到鼓舞的,是他率团参加2017世界客家麒麟大赛,第一次参赛就打败14支队伍,与另外两只队伍同获金奖,而且获得最高分的“王中王”。2019年世界麒麟大赛上,温梓良派出的新加坡麒麟文化坊,在自选项目与另一支也是他教授的澳大利亚队伍同获金奖。
“当时舞麒麟很冷门,一般人会觉得它的气势输给舞狮,表演起来不够威风,所以好些跟着我的学员离开了。我只能暂时搁着,私底下钻研。”
2015年温梓良成立恩隍文化团时,只有最基本的五名团员:两人舞麒麟,三人各负责锣、鼓和钹。
新加坡恩隍文化团创办人温梓良(44岁)十多岁开始学习舞狮舞龙,在租来的录像带里看过香港的舞麒麟表演,留下深刻印象。1999年他无意间发现舞狮供应商摆卖一头麒麟,就把它买下来,开始研究舞法。
舞麒麟比舞狮有难度,因为麒麟的眼睛、耳朵和下巴都是固定的,只能靠双手摆动麒麟头、移步,转身作状要抓身和舔尾等,来表达神韵和动态。凭着深厚的舞狮根底,温梓良为麒麟设计了一些小动作,如睡觉、进食和捉球,以及一些较大幅度和杂技式的动作。
希望舞麒麟得到更多认可
麒麟舞是明代宫庭舞
“一开始很辛苦,大多数人不认识麒麟。我只能在农历新年的舞狮表演时‘附送’舞麒麟。第二年我同样这么做,但还是没有顾客主动预订。第三年我决定不出麒麟了,顾客反而问起,说很特别。到了第四年开始有人愿意付费请舞麒麟。”
延伸阅读
如今温梓良桃李满天下,学生来自马来西亚沙巴、吉隆坡、澳大利亚和中国等地。他说:“我不吝惜于传授,也不会传男不传女,最重要是有心学。虽然我不是客家人,但希望能够将舞麒麟传承下去。”恩隍文化团目前有35名成员,年龄介于10至44岁,当中有四名女团员。
麒麟在中国古代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民间有可驱邪避鬼之说,所以人们把麒麟当作祥瑞的象征。麒麟舞是中国明代宫廷舞蹈表演,一人舞头,一人舞尾。逢年过节舞麒麟,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麒麟舞现今已少见,在中国广东省流传范围较广,2011年获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在国际赛事大放异彩,在本地知名度渐高,恩隍文化团收到更多邀约,例如在今年2月18日在晚晴园—孙中山南洋纪念馆的“春满人间聚晚晴”上表演。晚晴园馆长林国耀说:“当天的访客都大饱眼福,许多人是特意为了充满活力的麒麟舞而来,一睹其风采。”
客家人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时,将这一舞种带到广东省;后来再移入香港,与当地传统音乐和武术结合,发展成具特色造型、步法和套式的舞麒麟。
有一次温梓良在香港和朋友观看神诞,听到熟悉的音乐和鼓声,像孩子一样兴奋地冲上前,果然是舞麒麟表演,由荃湾北螳螂健身院呈献。他向北螳螂的杨振武拜师,一开始对方没有答应。温梓良说:“师父在两年内派师兄来新加坡三次,第三年是他亲自过来,看到我的诚意和决心,终于决定收我为徒,成为振武麒麟派系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