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三轮车有本身的特色,过去上海的人力车是人手拉的,座位在后面;台湾的三轮车是用人力踩踏,座位也是在后方,而且位置偏高。新加坡的三轮车也是人力踩踏,不过座位在车夫的左侧边,位置比较低,乘客仿佛在路面上行驶。由于三轮车的车资较低,通常通行在人口密集的牛车水及附近地区,所以成为便利的交通工具,无论男女老幼都有坐三轮车的经验。

观光三轮车重现老区

“我八岁到九岁的时候,三轮车是我上学的交通工具。”

(八之五)

1980年代后,新加坡地铁逐一完工,市区路线逐年完善,地铁已经成为新加坡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年轻一代完全告别了往日的交通形态。对于坐三轮车的过往岁月,自然感到陌生。然而那究竟是新加坡成长岁月的一部分,夹带着先人艰辛奋斗的无比感念。

“我记得坐三轮车的日子,我常跟着祖母一起坐。我喜欢蹲在座位上,而不是坐着。”

关于童年搭乘三轮车的回忆交谈中,我们会听到以下类似谈话:

从以上留言确实可以看出,整整好几代的新加坡人对三辆车有深刻的生活记忆,想起童年时期紧跟着父亲、母亲和祖父母的那些日子,有些逛街的乐趣,更有着难忘的亲情。三轮车串起了这些深刻的家庭记忆。当然,也有不少人注意到上了年纪的车夫辛苦地踩踏三轮车,赚一点生活费的辛劳,而萌生不忍之心。

搭地铁对国人来说,是便利的交通工具,习以为常。然而在1950至1960年代,交通并不发达,一般人坐不起德士,公共巴士班次少又拥挤,脚踏车及三轮车便成了许多人的代步工具。尤其是三轮车,除了载人,更是承载着老一辈国人难忘的家庭记忆。

“母亲会带着我坐三轮车,从牛车水到奎因街去看她姐姐。”

三轮车串起家庭记忆

“小时候我经常和母亲搭三轮车,价格也很便宜,当然也要看距离。我们跟车夫说要去哪里,他就告诉我们价钱,母亲会跟车夫讲价,通常会希望少个一毛两毛,如果车资是五毛,通常车夫同意少一毛。至于搭乘的人数,最多就两个大人加两个小孩。不过如果三轮车上斜坡,尤其是过桥的时候,车夫会踩得很辛苦。我记得还有一首童谣:三轮车,跑得快,上面坐个老太太,要五毛,给一块,你说奇怪不奇怪 ?”

随着时代的进步,道路规划更完整,公共巴士的路线和班次也增加了,三轮车逐渐走出历史的舞台。原本已经不年轻的车夫更逐个退休了。尽管如此,随着旅游观光业的兴旺,观光三轮车又重新出现在老区的街道中,提供外国观光客一丝老新加坡的生活体会。海外游客回国后经常会在脸书上介绍在新加坡坐三轮车的经验,照片中的游客和车夫脸上都挂着笑容,今天的三轮车不再代表过去的落后辛苦,仿佛成了旅游幸福时光的象征。

今天,年轻一代新加坡人搭乘地铁上下班,或者跟朋友约会谈事,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然而在1950至1960年代,交通并没有那么方便。公共巴士班次很少,车内空间狭窄,搭巴士通常一大堆人硬挤上车,相当混乱。虽然有少数德士,但车资太高,一般人坐不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相当的路程只有两种选择,一是骑脚踏车,二是搭乘三轮车。

“三轮车真的勾起我很多回忆,上幼儿园时我是坐三轮车上学的,每个星期天跟妈妈上竹脚湿巴刹,也是坐三轮车回家的。”

1988年,新加坡地铁启用,开启了交通工具的新时代。(徐宗懋图文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