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开始学习气功的同时,钱志鸿也开始重新学华语。他坦言自己从小并不喜欢华文,一路来考试都没及格过。“目前为止人生中很后悔的一件事,是没有学好自己的文化,我想这也是一个认知过程,如今自发性地反倒有更多热情去学习。”他练习书法,从中了解汉字的奇妙。“后来发现我名字里的‘志’字,上面是一个士兵,下面是心,放在一起好像心灵战士的意思,这给我很多力量,让我觉得很有趣!”
有一款特别喜欢的,是在巴黎莎士比亚书店买的,用了十多年,用到背带破了都还拿去修。“对我来说是收藏了一段回忆,有些包包不是随便就能买得到,要去到那个地方才能买。”有时背包出门被“懂行”的人认出来,“我知道你是在哪里买的”,喜欢那种“内行眼光”的默契感,好像对上了某种暗号。
对于独立舞团“凪现代舞踊队”(Nagi Contemporary Dance Corps)创办人钱志鸿(26岁)来说,舞蹈是他所“阅读”的世界。19岁开始从零基础学习跳舞,在艺术学院接受三年专业训练,练习芭蕾、现代舞等。近几年出于对东方艺术的好奇,以及探索身份认同,他开始接触传统艺术:中国舞、太极、韩国舞、日本武术。服装与其代表的文化风格相辅相成,也相应地影响了他的着装风格,会在日常尝试穿传统服饰如汉服、韩服、日式浴衣等。
精选布袋和童趣饰品
怀着对于东方文明探索的热诚,钱志鸿希望寻找到一种更加持久、兼修身心的方式尽可能延续自己的舞蹈生涯。“我的目标是希望尽量减少对身体的伤害,到六七十岁还能继续跳!”作为一名专业舞者,舞蹈是他探索世界、探索自己的方式。通过接触东西方不同人不同风格,将这些元素融入创作。有一天他希望自己的独立舞团,可以站在国际舞台上,带着属于自己的身份认同,让世界看见。
在校学习时,接触到的多是西方舞蹈体系理论,钱志鸿不禁自问,“作为一个亚洲人、一个华人,我的身份认同是什么?”在寻根之路上,他开启了一系列探索,希望能将东西哲思结合,将更深一层的思考融入舞蹈表演中。从西学到东方传统,钱志鸿认为是一种从外观到内观的转变。“西方舞蹈理念更注重外在表现形式,动作幅度很大,但有时会觉得缺少了内在支撑。相反东方艺术的精髓在于内观,讲究神韵,动作的表达是由内而外,配合呼吸法还有细节,将气韵通过一系列动作表现出来。”
包包邓永君会选择托特包(tote bag),因为干净利索又耐装,她不喜欢有口袋和拉链的繁复设计。自己也好奇为何对布袋有种莫名的热爱,家里收藏了不同风格,有棉的、帆布、硬度大小不同的布袋。
配合社交媒体的时代需求,以创意推广阅读,何敏玮希望造型只是创意点缀的配角,主角永远是书。“阅读是储存东西进来,内化的过程。时尚是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方式,通过衣服表现出来。对我来说,时尚的作用是将阅读启发性文字带来的灵感,转换成视觉让人看见。当我找衣服搭配书封时,不是关于我个人的时尚风格,重点是为了展示一本书,激起大家的阅读兴趣。” 平日里为了扩充衣橱,何敏玮多是到古着店找二手衣,也会不定期参加换衣活动(fashion swap)。知道她在经营社媒,朋友也会经常送衣服给她。
“当时我意识到,以服装搭配书封,或许可以成为一种吸引注意力的呈现方式。现如今人们的注意力已经被社交媒体和串流平台瓜分,我们生活在视觉文化中,相比于只是用文字分享资讯,加入视觉化的元素会更加容易接触到年轻群体、千禧一代。以轻松有趣的呈现吸引大家对书籍的关注,借此来推广阅读。”
舞于东西之间 寻找身份认同
日常所读所思,总能在身上留下点痕迹。三名背景各异的文艺青年,平日穿搭各具特色:阅读爱好者以服装搭配书封;文字工作者自在穿着风格简约;舞者爱汉服韩服日服。
故事开始于一个无心插柳的举动,有天她在写新书书评,本地印度裔作家Balli Kaur Jaswal的书“Erotic Stories for Punjabi Widows”,书的封面设计是紫色和粉色相间,恰巧那天她也穿了一件紫色上衣和一条粉裙子。朋友注意到她的造型看起来跟书封很像,觉得有趣,便拍照留念。
又有一次,何敏玮在为美国作家尼尔·盖曼的书《北欧众神》(Neil Gaiman,“Norse Mythology”)写书评,因为自己很喜欢这本书,就根据书中人物做了几个不同版本的变装(cosplay)发在网上。作者尼尔本人在社交媒体转发了她的贴文,一时间点击率暴增,不少人因为觉得概念有趣而点赞。
在华语圈,说起文青,脑海中会浮现一种造型独特的调调:衣着简约有质感,背着一款帆布包,细节处有某个单品(或是眼镜、袜子、配饰)带出性格。
说起造型的来由,邓永君觉得或许与经历有关。她喜欢日本文化,也经常去日本旅行,日式美学的简约与质感,带来一种质朴美的享受。年轻时她在台湾念书,工作后在那里住了几年。邓永君说,“有时候你的个性、眼光的形成,跟年轻时接触的东西有很大关系,那时刚出社会,有些影响就根深蒂固一直在那里,后来逐渐体现在生活上,包括选择的杯子、用品、穿着等等。”
何敏玮(32岁)是一名文学爱好者,热爱阅读,热衷于分享好书。之前曾是《海峡时报》阅读线记者,目前在伦敦大学学院修读文学博士学位。几年前的一次机缘巧合,让她发现了一种有趣的方式在社交媒体推广阅读。
“我喜欢简单的事物,”邓永君说,简单不用思考太多,随性简约,对品牌没有迷恋。在“quiet luxury”(一种低调的时尚宣言,摒弃明显张扬的logo,转向高品质面料,提倡极简)流行之前,她就很喜欢“no brand”(无品牌),没有logo的东西,不用去被名牌定义,“最重要的是觉得自在,不只是穿着上的自在,也是整个人的感觉。”
随性简约穿搭 喜欢简单事物
通过服装带出民族性
作为一名文字爱好者,邓永君平时的阅读范围很广,从小看武侠小说、爱情小说,读倪匡、读村上春树,这几年看生活类书籍比较多,与旅行、美食相关的。喜欢大量吸收文字,也喜欢用文字与书写抒发情绪,个人的社交账号成了心情日记,用摄影与文字记录日常生活。
除了包包,身上的小配件如袜子、胸针都是可以发挥玩味的地方。如今的衣着越来越素色,造型搭配的乐趣就体现于此。邓永君喜欢有童话感、天马行空的东西,家里收集了100多个不同造型、不同质地的胸针,是旅行时从各地跳蚤市场淘来的。以前每天出门都会搭配一个胸针,还有各种花色的袜子。对于喜欢淘宝可爱配件这件事,邓永君想了想,“或许是喜爱读绘本的缘故吧”,北欧绘本里有很多异想天开的情节,童心童趣为日常生活绘上不同色彩。
自从开始研究东方艺术,钱志鸿的着装风格也开始改变。平日里他会穿汉服拍照,寻找中国舞中所谓的神韵。日常喜爱日本茶道,居家着装以宽松的日式浴衣搭配T恤。前不久他去了印度博帕尔(Bhopal),穿着当地人的民族服装。他也在跟一名定居本地多年的韩国老师,学习传统民族舞,试穿体验韩国传统服饰。
从2017年开始,何敏玮开始经营自己的IG社交账号@ohomatopoeia。每次要写书评,她都会精心挑选衣服,配合书的封面做一套造型。点开照片,推文的部分她会写新书推介,概述故事情节,偶尔也会在结尾提一两句穿搭心得。例如推介石黑一雄的《克拉拉与太阳》(Klara and the Sun),她选了一件和书封色调一样的橙色套裙,这正是妈妈Clara的衣服,和书中女主的英文名字发音相近,有趣的巧合。
传统服饰作为亮眼元素,经常出现在造型中。旗袍是其一,因为王家卫的电影《花样年华》,何敏玮爱上旗袍。赴英留学时,她带了旗袍、峇迪(batik)和卡峇雅(Kebaya)过去,希望通过服装带出民族性,展现所处的文化背景。她会穿着旗袍去参加学校社团领奖,穿着峇迪走在校园里。不久前哈莉玛总统赴英出席查尔斯三世加冕仪式,在会见当地新加坡人的招待会上,何敏玮穿着一身卡峇雅出席,总统予以好评。她坦言,20多岁第一次出国留学总觉得自己要努力融入,但随着年龄渐长,意识到作为新加坡人须要建立自信,作为自己身份认同的一部分。
东方哲思的儒释道精神,讲的是顺其自然。“无论发生什么,外在无法定义你,这让我学会用平常心接受生命中发生的一切,改变了我的内心与世界观,整个人变得更加平和。刚开始学跳舞时,一直会关注别人如何看自己,总在尝试想要满足他人的期待。接触学习太极,是一种了解自我的过程,了解你的呼吸方式,身体和意念。渐渐地开始自观,对自己有更多认识。不再流于形式,而更加看重本质。”
传统服装加身 更多热情学华文
三名来自不同背景的文艺青年:阅读爱好者、文字工作者、游走在东西艺术之间的舞者,平日穿搭各具特色。如果说阅读是思想的内化,对于从造型中找乐趣的人来说,服装是一种外在表达。在他们的阅读与着装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化与外化的关联。
从事杂志行业的邓永君(45岁),就是朋友口中所说的“文青风”。平日里她喜欢简约有质感的穿搭,以黑色为主,喜欢偏中性的设计,例如日系工装裤、剪裁干净利落的裙装。出门背布包,偶尔戴一顶红色羊毛毡小帽。花点小心思在配件上,可爱的胸针、彩色的袜子,都能带来一丝趣味。
配合书封做造型 创意穿搭推广阅读
文青,指的是文艺青年,一群爱好文化艺术的人。英文有言:You are what you read(所读即所是)。一个人的阅读与思考不仅体现在言谈举止,也能从穿衣造型中窥见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