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问题彭丽珊认为,就目前全球的情况来说,无论是立法层面或监管条例上,做法各有不同。欧洲一些国家的规定较为严格,相关条例会明确建议一些算法不能面向特定年龄层收集资料。本地相对采取一种合作式、对话式的态度,鼓励学术界与技术平台交流,看可以在哪些层面达到共识或平衡。
对于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最好是通过第三方介入,如请老师或辅导员沟通。父母角色的出现会令青少年产生抵触心理,他们已经建立起隐私意识,不太能接受父母监视自己的数码动态。
美国民调机构Pew Research的数据显示,每人每天平均在手机上按键、点赞、滑动的次数为2617次;如果忘记带手机出门,51%受访者会感到不安;87%的人在睡前或醒来后的第一个动作是看手机;每个人一生花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是五年零四个月。
关于数码极简的原则,他提到,“多元涉猎”的代价是高昂的,应用程式、社交媒体和通讯软件都会占用很多时间和注意力。因此优化选择很重要,仔细思考后下载真正需要的软件。
数码的力量犹如双刃剑,在我国发展智慧国的愿景下,工作、学习都离不开使用数码工具,当界限越来越模糊,究竟如何界定是正常使用,还是数码成瘾?这也是医学界和学术界探讨的问题之一,关注点集中在使用行为是否影响日常生活,是否因过度使用不受控制,造成健康受损、精神忧虑或影响人际关系。
从设备管理上看,彭丽珊注意到很多老人家的手机主页,总是不断地蹦出消息提示,加上有些人听觉不好,会将手机声量调得很大声。一直出现信息提示,会吸引他们不停地看手机,从一个应用跳到另一个,看看视频,读读新闻,再看看面簿留言,大半天就过去了。
数码大扫除 找回专注力
重拾生活自主权
来到成年人的网瘾现象,问题又要复杂许多。戒瘾机构The Cabin辅导员韦达塔(Vedanta Attri)介绍,所有上瘾问题,无论是酒精、嗑药或赌博,都是不断刺激体内多巴胺(dopamine)分泌的结果。“对某一事物上瘾,不断追求刺激,会影响大脑释放多巴胺。为保持兴奋感,人们会不断重复此行为,从而形成上瘾。
建立新爱好,取代数码行为
在数码时代,人们“机”不离手,无论工作、学习、购物、社交,都可通过手机完成。数码成瘾成了现代人的通病,冠病疫情暴发,人们居家办公,线上学习、社交,更加剧了许多人的“数码病”。受访专家认为,数码排毒是现代人的必修课,在享用数码产品带来的便利时,也要提高数码觉察力,不被手机“绑架”。
这家戒瘾疗养所过去几年也曾接待过去疗养的新加坡人,首席治疗师Lee Daniel Hawker-Lecesne说,面对成瘾问题,相比于亚洲其他国家,新加坡人的整体认知和接纳度很高,“人们愿意主动寻求帮助。”
心理卫生学院旗下的国立成瘾治疗服务(National Addictions Management Service) 辅导员吴伊琳介绍,上瘾主要分为物质成瘾(substance addictions)和行为成瘾(behavioural addictions)两种。
在这场与数码算法斗智斗勇的游戏中,也有人试图打破成瘾,反向推进一项新运动——数码排毒,即远离各种数码产品,到与世隔绝的沙滩小屋、山中别墅,让人回归简单、宁静,不被打扰的生活。希望通过改变环境,远离数码空间,让身心恢复到最原始放松的状态。
新加坡国立大学传播与新媒体系副主任彭丽珊认为,“在全岛积极开展课程,培训乐龄人士加强数码技能的同时,也应建立他们的数码觉察力(digital mindfulness),能够对潜在可能造成上瘾的因素做出判断。例如是否意识到网络算法的存在,以及算法会根据个人喜爱精准推荐所需,视频、广告接连不断,都是投其所爱,以致长时间挂在网上。”
乐龄者成瘾的原因可以从心理和设备使用两方面来看。在心理上,首先是他们感觉孤独要人陪伴,希望通过沉浸在数码世界消磨时间,这与之前看电视消遣的逻辑相同,只是某种意义上,数码产品取代了电视的位置,成为新的消遣工具。
平日里,她还有个数码排毒的小妙招,就是把个人手机和工作手机分开。“个人手机里没有下载任何社交软件,只是单纯用来发短信,打电话。只有最亲近的三个人知道我个人手机的号码。其他所有的联络、工作、娱乐相关的应用软件都在工作手机里。一旦要数码排毒时,我只带个人手机去,确保不会被任何事情打扰。”
她说:“很多app的消息提示设置藏得深,不容易被找到,人们容易忽略关闭消息提示,导致总被不同的信息轰炸,难以专注。这些就是所谓的数码觉察力,我认为在做乐龄数码培训时,不只是教他们怎么用数码产品,也要平衡两边,帮助他们意识到背后的设计逻辑,会容易让人上瘾,以此提高警觉性,防止因不间断打扰造成的沉迷。”
由此产生的注意力工程(attention engineering),其中一项重要指标就是在线时长,如何让用户一直追看视频,长时间在页面浏览徘徊,或利用互动式设计增加互动量,以达到开发者预期的效果。在桌面电脑时代,注意力工程难以达成,因为人们无法天天把电脑带在身边,而到了智能手机时代,随时随地可以拿出手机刷一下,让注意力诱饵更容易上钩。
为了帮助人们摆脱因社群网站、智能手机出现的成瘾现象,纽波特亲身体验并总结出15条数码极简概念,提出“三分饱连线方案,在喧嚣世界过专注人生。”
“与青少年和儿童不同,成年人的成瘾诱因更加复杂。通常如果一个人有成瘾问题,很大概率他会同时对不同事物上瘾,例如酗酒和赌博。辅导时的一大挑战是判断数码成瘾是主因或辅因,有时是因为抑郁症、个人创伤等造成网瘾,有时是因沉迷于数码世界造成抑郁症或狂躁症。”
乐龄者触网须培养觉察力
五、玩电子设备过后,安排运动让他们奔跑,释放、消耗在屏幕前压抑的能量。
The Cabin清迈戒瘾疗养所
父母角色的出现会令青少年产生抵触心理,他们已经建立起隐私意识,不太能接受父母监视自己的数码动态。
在数码成瘾的问题上,算法(algorithm)可谓一个“狡猾”的存在。数码产品的设计讲求用户的黏性,一款好的数码产品本质上就是希望用户上瘾,在线时长越久越好。有时人们“黏”在网上下不来,也不能全怪意志力薄弱,一方面也要意识到应用程序的设计会不断投其所爱,推送“讨好”你的内容,以此触发大脑中多巴胺的释放,让情绪处在兴奋的状态。
在准备这篇专题的同时,周末很有意识地关了电脑,把手机放在一旁,尝试了两天数码排毒。虽然时间不长,但感觉很好,就像郑凯已分享的,头脑清晰很多,也给自己更多空间去观察、思考,将平日里打包成团的思绪舒展开来、沉淀。从中意识到关于数码成瘾,如今我们最大的盲点在于逐渐消失的觉察力,以及逐渐放松的戒备心。
也有受访者认为,体现在数码产品的使用上,前者是指对数码工具上瘾,如手机、平板电脑等;后者是对于数码内容上瘾,如看剧停不下来,沉迷游戏难自控等。
与孩子建立有效沟通
儿童青少年网瘾须借力引导
“生活回归最原始的状态,离开数码世界后,头脑变得更加清晰。我们在数码空间下强调效率,做什么都要快。有信息必回,有问必答,养成了对于高效率的追求。离开手机后发现,不是所有事情都须要快速处理,可以明天才做,或放心交给其他人去做。没有了要速战速决的焦虑感,反倒有更多时间去观察去思考,给大脑更多空间去呼吸沉淀。”
说到底养成数码排毒的理念和习惯,是为了拿回主控权,探索在线和离线之间的黄金比例,以便更好地平衡生活,重拾专注力。由消极被动变为积极主动,正如数码分析师及人类学家布莱恩·索利斯(Brian Solis)所说:“我们已经成为数码上瘾者,现在是时候掌握技术了,而不是让科技来控制我们。”
畅销书作者卡尔·纽波特(Cal Newport)在出版《深度工作》(Deep Work)一书后,又推出新作《深度数位大扫除》(Digital Minimalism)。他在开篇提到,之所以筹备此书,因为很多人在读了《深度工作》后,发出的最大疑问是:如何在数码成瘾的攻势下,仍能保持专注?
你是否算过自己一天花多长时间在数码设备上?“数码成瘾”已成为都市人无法逃离的现代病,我们的生活被一张无形的大网网住,工作、学习、购物、社交都集中在数码世界里。
今年13岁的李成宣(化名)每天花9到12个小时上网,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母亲屡次劝阻却触发他的反抗情绪,朝家长吼叫,做出破坏行为。发现儿子情形失控,母亲决定前往青少年辅导中心求助。经过九个月的辅导,他学会如何分配线上和线下时间,控制情绪,建立界限,仅在周末上网两小时,并发展出体育、艺术类新爱好,取代网瘾。
在儿童和成人的成瘾问题外,还有一个大家容易忽略的群体。刻板印象中不擅长使用数码产品的乐龄者,也可能出现数码成瘾问题。
对于想进一步回避数码干扰的人,可以考虑从手机中删除社交媒体,不受点赞、回复的催促和限制,采用慢媒体的方式,只关注高品质信息来源。同时,纽波特也建议打破被动,更有意识地运用数码科技,从而重拾生活的自主权和满足感。踏出数码的世界,广泛探索令你有兴趣、有成就感的新爱好,填补线下腾出的时间。
作为一名创业者,郑凯已与团队经营一间瑜伽练习室。平日里她的工作都须要连网完成,经营社交媒体全部一手操办。几年前,她开始养成数码排毒的习惯,每年会抽出一段时间回归无网生活。今年5月她再次放下手机、电脑,带着笔和书本只身在酒店住了一周,沉淀思绪。放松之余工作还在继续,她发现没有网络一切依旧照常运转。
吴伊琳介绍,一般可以通过认知疗法(cognitive approach)和行为疗法(behavioural approach)双管齐下,行为疗法包括用活动和日程安排填满空间,帮助青少年建立新的兴趣爱好,取代沉溺数码的行为;认知疗法是帮助对方了解数码世界与现实的不同,认识到因过度依赖产生的认知或与现实生活不符。
还有另外一种值得关注的心理,是乐龄者对于受欢迎程度、认可度的需求。社交媒体建立在“点赞、转发、留言”的基础上,让人很容易投入在内容的产出。当乐龄者学会用面簿发贴文、照片,引来老友点赞关注时,对点赞的渴求度便会增加,以致他们一直在线,不断更新动态。类似的求赞心态在其他年龄层中亦是如此,人们在社交媒体空间里,通过发文发图,树立起一定的形象,后期也愿意花时间维护,拉长了在线时间。
以30天建立新习惯的周期为例,纽波特鼓励人们暂停使用生活中可有可无的数码产品,列出可卸载清单。30天内如果完全没有用到的软件,就可以卸载掉。
数码排毒是现代人必修课
打破被动,更有意识地运用数码科技,从而重拾生活的自主权和满足感。踏出数码的世界,广泛探索令你有兴趣、有成就感的新爱好,填补线下腾出的时间。
一、使用数码设备前,先立下规矩。从内容上规定孩子玩什么类型的游戏,时间多长,如果不遵守规定会有哪些惩罚。建立界限很重要,如果不事先说好,当孩子玩上瘾时很难叫他停下,他或许还会开始哭闹。
在做乐龄数码培训时,不只是教他们怎么用数码产品,也要平衡两边,帮助他们意识到背后的设计逻辑,会容易让人上瘾,以此提高警觉性,防止因不间断打扰造成的沉迷。——彭丽珊
成人网瘾诱因复杂
四、鼓励孩子自己关掉设备。不用从小朋友手中夺过设备帮他关机,应鼓励他自己关机,这有助于建立他的主动控制权。此时及时给予肯定,让对方形成积极的心理印象,有助继续发展成好习惯。
她说:“但这种对话存在技术壁垒的问题,算法毕竟是许多科技公司的立命之本,能够公开到哪个层面不得而知,此外这样的对话也需要学术界也精通算法的人才,才能够了解背后逻辑,从而进一步对话。”
二、明确停止时间。时间对孩子来说是很抽象的概念,低龄幼童搞不懂五分钟有多长。因此家长的规定应具体,例如玩游戏打到第三关就要停下来,孩子会比较容易理解。如果要规定停止时间,不要说“半小时后”,而是“7点30分准时停止”更加直观。
疫情两年半,居家办公,线上学习,更是让人机难分,造成新一波数码成瘾的增长态势。从刚刚触网的儿童到刚掌握数码技能的乐龄者,不同年龄层的成瘾原因亦有不同。本地出现一些辅导机构或“戒瘾服务”(internet addiction treatment),治疗不同群体的“数码病”。另一方面,倡导数码排毒(digital detox)的运动也在岛国兴起,好些人纷纷放下手机渴望回归质朴简单的生活。
谈及数码戒瘾与其他戒瘾方式的不同,韦达塔说主要区别在于完全切断,还是部分切断瘾源。“数码化已经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很难像其他戒瘾采取‘零容忍’态度,更重要的是如何去管控,建立良好的使用习惯。对于重症者,零容忍会用在色情片、玩游戏等的管控上。除此之外,用数码设备做功课、回电邮等正常使用不会干涉。”
智能手机作为平台或工具,特点在于便利性,可以承接任何其他平台的功用。因此之前令人上瘾的事物如赌博、色情片等都借由网络作为依托,能够在手机上操作。看似数码上瘾,实则新皮囊装旧酒,是同一种“瘾”的数码化表现。从心理上分析,韦达塔认为许多成瘾问题来自于缺乏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沉迷于网络聊天室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逃避社交,“这些虽然是很表面的接触,但会让人感觉很好,可以带来即刻的满足,希望不断地通过与网友接触维持兴奋感。”
离开手机后发现,不是所有事情都须要快速处理,可以明天才做,或放心交给其他人去做。没有了要速战速决的焦虑感,反倒有更多时间去观察去思考,给大脑更多空间去呼吸沉淀。——郑凯已
The Cabin成立十余年,目前在新加坡、香港、悉尼、伦敦都设有辅导中心,在泰国清迈还有一家“度假村”式的戒瘾疗养所,共有30多间客房,接收如赌博和性爱成瘾等重症者来此治疗,入住时间可长达几个月。在远离城市喧嚣的环境中,通过每日锻炼、静坐冥想、一对一辅导及小组交流,在远离数码覆盖的环境中,建立新的生活秩序。通过培养运动、艺术等爱好,代替网瘾。
当数码设备构成生活的一大部分,人们早已在各种信息的疲劳轰炸中,变得麻木失去知觉。庆幸的是,伴随数码排毒意识的崛起,这是一个很好的时间节点,去反思意识到我们的界限正在一点点被推后,是时候重拾自主觉察力,去恢复原有的生活领地。正如劝言道,“酒虽好,勿贪杯”。数码世界虽精彩,切勿上瘾,因为真正的生活在手机之外。如果你还没尝试过数码排毒,不妨放下手机试试看。
此外,家长可引导孩子建立界限,重点在于指令要清晰,且事先与孩子达成协议,确保他们明白要求。以下五点做法可以帮助建立有效沟通:
儿童和青少年的成瘾问题,是社会普遍关注的课题,预防和辅导的方式也有不同。触爱网络健全服务(TOUCH Cyber Wellness)主管黄欣仪介绍,在儿童成瘾问题上,家长有较大介入空间,可通过安装“家长控制”(Parental Control)应用程式,如Kaspersky Safe Kids、Qustodio等,远程监控孩子的上网时间,以及浏览的网页内容。
一旦对数码产品或内容的依赖超出自身可控范围,并对家庭生活、工作、学习、社会关系等带来负面影响,都可视为成瘾信号。此外,数码成瘾的三点具体表现包括:使用手机的时间越来越长,当停止使用时会感到焦虑不安,使用手机或数码产品时会产生情绪或心态转变。
采访后记
成瘾原因分两方面
如何界定数码成瘾
同一种“瘾”被数码化
三、停止前给予信号,帮助孩子做好心理准备,例如现在开始倒数十个数就停下来。给指令时,要与小朋友保持眼神对视,确保他们收到指令。如果孩子故意违反规则,父母得坚定地执行处罚,如撤销吃巧克力的权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