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程是属于数码时代的新语言(new literacy),希望孩子能够掌握这门语言,建立起计算思维。
作为本地最早一批编程教育者,Loshberry创办人郑慧珊不仅做儿童教育,也当兼职讲师辅导成人培训课程。过去几年她注意到本地编程学校的数量大幅增长,推出的课程种类也越来越多,“早期本地仅有几家儿童教育中心,现在不少商场里都有编程学校。”家长也越来越了解编程教育的架构,早些年还须向他们解释何为编程,儿童为何要学习编程。如今他们多是有备而来,为孩子精挑细选适合的课程。
采访过程中,计算思维是不断被提及的关键词。如果说学习编程的本质是培养计算思维,那么究竟什么是计算思维?2006年,卡内基·梅隆大学周以真教授在发表的论文“Computational Thinking”中首次系统定义了计算思维,即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广泛来说它并非一个独立的学科,而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可以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谷歌将计算思维概括为四种类型:分解问题、模式认知、抽象思维、算法设计。
资讯通信媒体发展局估计,本地每年有大约1万9000个科技岗位空缺待填补。而报读大学、理工学院和工艺教育学院信息通信科技课程的本地学生,则大约7600人。
现实生活中如果具备计算思维有助于建立新系统,帮助简化步骤,解决问题。——符永宁
高薪伴随着高压
科技行业机会虽多,烟雾弹也多。在众多机遇中,耐下心来深耕,找到一个合适自己的机会潜心钻研,才是在激烈竞争中立足的长久之计。——任明林
今年10岁的李丞杰两年前开始学习编程,如今已可以用Python(编程语言)写程式。疫情期间,李丞杰设计了一款监测模型,将输入型病例、疫苗接种率、住院率、康复率及死亡率等元素结合,可预测出不同情况下确诊病例的变化。父母经常在餐桌上讨论疫情新闻,一来二去李丞杰了解到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就想到用编程建模,可以做出更加直观的预测。
一直想从事教育科技相关的行业,希望用科技助力增进教学的包容性,在未来做出一款辅助系统,帮助老师更有效地融合及教导特需学生。——林玮琛
中途转业者学编程 可从“产业+科技”切入
计算思维在今时今日如此受落,因为资讯爆炸时代大大增加了事物的复杂性,建立了更加广泛庞大的体系。面对未来全新的智能世界,人类需要全新的思维方式。从小培养儿童的计算编程思维,可以帮助他们建立系统性的思考体系,又能将问题层层剥离开来,应对事物的复杂性。
符永宁认为,“编程是属于数码时代的新语言(new literacy),希望孩子能够掌握这门语言,建立起计算思维。”过去几年伴随编程热潮,不但开办训练营的次数有所增加,孩子接触编程的年龄也越来越早,从原本9岁到7岁,到如今5岁就可以报名预备课程。还有“怕输”的父母,在孩子两岁时就已在等候名单中。
对于在科技浪潮下,希望通过学习编程转入科技产业的群体,任明林给出三大建议。首先把科技产业分开来看,工作类型包括了纯科技类和“产业+科技”。对于初学编程的中途转业者不妨考虑借助先前的工作经验,从“产业+科技”的角度切入,比较容易找到竞争优势。例如传统行业做数码化转型,从医疗转去医疗科技,从金融转去金融科技行业等。之前的从业经验不会浪费,反倒有所帮助。反之如果是科技初创公司,科技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对于科技细分领域的技术要求比较高,对于初阶者有一定困难。
儿童学习编程的年龄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也要归功于图像式编程(Block-based Programming)的普及,为少儿学习提供了极大便利。2003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谷歌(Google)针对六岁以上孩童,联合研发了一款名为Scratch的趣味编程语言。使用者可以不认识英文单词,不会使用键盘,直接用鼠标拖动模块到程序编辑栏就可以编写故事书、动画片或者小游戏。图像式编程系统已经将基本指令的模块搭建好,孩子只须借助简单的拖拽动作建立框架、顺序或完成闭环即可,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其作用是帮助孩子建立程序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计算思维。
Page Personnel经理任明林(Hattie Ren)认为,本地科技领域对于人才的需求在近几年出现指数级增长,离不开产业架构的转型和快速迭代。宏观来看,三大诱因分别是传统产业如医药行业、银行、供应链等的数码化转型。初创公司蓬勃兴起,对于探索新兴科技的需求也有增加。中国等地的科技公司以新加坡作为技术出海基地,布局全球发展。
中途转业学编程,林玮琛坦言技能学习需要通过实践熟能生巧,三个月之内只是基本入门,了解不同编程语言的操作逻辑。过程中最大挑战是如何调整心态,毕竟编程不是自己的本职,半路出家需要一步步积攒经验和信心,放平心态,从零开始。
为了满足行业需求,成人编程教育更加注重实用性,针对性学习职场会用到的技能。目前本地数码科技领域主要集中在三个部分:网络运营、数据分析和网络安全。——郑慧珊
我国朝着智慧国的目标不断迈进,数码科技在各领域逐渐占据核心地位。在搭建智慧国愿景的过程中,各行各业如金融、医疗、物流、能源等都在经历数码化转型。编程作为构建数码平台的重要技能,一时间对于编程人才的需求大涨,坊间掀起了一股编程学习热潮。从少儿启蒙教育到中年转业计划,在全民编程热的背后有哪些考量因素?
如果说儿童编程教育是长期培育的过程,成人学编程则是希望立竿见影,填补目前科技行业的人才短缺。
指数级增长的人才缺口
编程教育呈低龄化趋势
中途转业者在数量上或有帮助填补人力缺口,但招募科技人才的一大挑战在于精准匹配。任明林说很多科技领域的岗位不只是要求基础匹配,而是精准匹配。“这是一个竞争高度激烈的产业,如今我们讲到科技是指互联网和产品公司,产品公司是指以科技产品为核心竞争力的公司,对于具有某项特殊技能的人才,精准匹配的要求更高。往往需要更久时间去积累经验,强化技能。”
林玮琛(36岁)从事行为辅导及特殊教育10年之久,疫情期间他离开之前的工作,参加为期九个月的职业转换计划(SG United Mid-Career Pathways Program)。培训期分为两个阶段,前三个月学习基础编程语言,后六个月到科技公司实习。在此期间表现优异者,有机会受聘成为全职员工。与林玮琛同届参加训练营的学习者约有30多人,年龄介于30到50岁。
王碒琍介绍,根据孩子的启蒙程度,目前的课程安排主要分为几种:5-6岁儿童基础班,无须使用电脑,主要通过玩游戏或操控机器人等方式,养成习惯接受指令和发布准确指令。7-9岁通过Scratch等图像式编程工具做电脑游戏。10-12岁学习简单的手机应用(app)开发。到了13岁以后开始学习以Python为主的代码式编程(syntax coding),应试O、A水准的学业要求。
谈及加入培训计划的缘由,林玮琛说一直想从事教育科技(EdTech)相关的行业,希望用科技助力增进教学的包容性,在未来做出一款辅助系统,帮助老师更有效地融合及教导特需学生。此次实习体验获益良多,实习期间更深刻地了解到与科技相关的岗位又细分成很多种,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且环环相扣。
另一方面,供给方存在科技人才短缺,或与新加坡一直以来是经济中心、贸易港口,以金融为主的人才结构有关。当互联网和高新技术涌入时,有些出海落地于此的科技大公司,在本地可能一次招收上百人。在大环境逐步向科技转型的过程中,需要更多时间培养人才,人才结构在短时间内或难看到快速转变,需要一段调适期。
每个行业都有它的成长期,在林玮琛看来,眼下科技产业需要大量人才输入,正是入场的好时候。“闻道有先后,学术有专攻。如果想要转入科技产业,还是要尽早开始,抱着积极心态学习并积累经验。”
借助先前的工作经验
图像式编程语言 培养计算思维
Queenie观察孩子在学习编程后最大的进步,是养成了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可以运用逻辑归纳找到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法。在性格上更加沉稳,遇到问题时不慌乱、不放弃,而是经过思考一步步想办法。Queenie认为在未来,编程既是一种普遍使用的工具又是一门精专的技术,“可能大多数孩子不一定从事编程直接相关的行业,但培养出的编程思维,都可以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李丞杰所在的编程中心Coding Lab成立于2016年,联合创办人符永宁、王碒琍是一对夫妻档。作为父母,他们创办编程学校的初衷也是希望孩子能够从小接触编程。
妈妈Queenie介绍,儿子从小就很喜欢玩乐高编程机器人,两年前送他来学编程也是想要一试兴趣。“如今很多父母把编程纳入考量的兴趣选项之一,就像学艺术、音乐、体育等一样。这些年政府倡导科技发展的大方向,如果孩子刚好有编程的兴趣和天赋,何乐而不为。”
谈及家长的心态,郑慧珊认为,一部分家长是作为兴趣班或增益课程试试看,也有一部分是抱着长远心态,因为大学热门计算机科系的入学标准逐年提高,希望孩子从小接触打下扎实基础,将来比较容易考进相关专业。作为专业教育者,郑慧珊指出,编程作为一种逻辑分析能力,与孩子的思维成熟度和认知相关,并非越早开始越好,因人而异,毕竟每个人的理解力不同。除此之外,逻辑分析能力也需要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数学、语言、科学等学科互相建立。
数码时代,编程作为一种新兴语言正在悄悄走入人们的生活。
另一方面也有教育专家指出盲点,强调儿童学习要注意平衡,在生活中培养非逻辑思维同样重要。毕竟我们除了要与机器对话,更要与人对话,前者是为了利用机器解决某个问题,而后者才是人类生活本身及其所创造文明的本质。生活语言和人机语言这两种对话方式对逻辑有不同的要求,日常对话中理解语境要比语言的逻辑性更加重要。对处于认知及人格成长期的少年儿童来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所接受的教育不应是片面的,在编程训练的同时,不能忽略生活中的实践逻辑。
决定转业前不妨多面了解行业生态,评估苦与乐。林玮琛从程序开发员朋友那里了解到,编程在外界看来是一份高薪工作,却并非想象中的光鲜,高薪伴随着高压。程序开发团队的工作常常要在最后期限(deadline)前,完成排错、修复、质保等工作,加班是常有的事。“责任重、节奏快的状态并非每个人都能扛得住。IT行业分工很细,强调团队合作,是环环相扣的流水作业,且团队的多元性强,很多时候要与印度、中国等地的同事沟通,思维方式和表达都存有文化差异。所以需要软技能与硬技能兼备。”
如果说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工具,编程语言(Programming Language)则是人与电脑交流的方式,通过计算机和人都能识别的语言发出指令、建构模型。
教育部说有更多学生对电脑应用计算(Computing)感兴趣,如今四年级至六年级的小学生在校参加“编码乐”(Code for Fun)增益课程。O水准电脑应用计算选修课程于2017年推出,如今提供这个科目的学校已从19所增加到23所,明年会进一步增加到30所。提供A水准电脑应用计算的学校也从2015年刚推出时的三所,增加到目前的11所。
编程并非易事,是一系列逻辑关系链的组合,需要缜密的思考和计划。李丞杰说自己喜欢编程,也很享受解决问题的过程。他会用课余时间上网自学,看论坛找答案。遇到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做点其他事分散注意力,等到灵感来了再回到电脑前尝试。兴趣爱好加天赋让他在短时间内进步迅速,目前已可执行17、18岁高中水平的编程项目。李丞杰长大后的梦想是想成为一名医生,用医疗知识结合编程技术研发纳米机器人,可在人工控制下进入患者体内查出病变位置并治疗。
其次,高薪或许是很多人对于科技行业的印象,也是不少人选择中途转业的动力。单从应届毕业生的起薪来看,本地公立大学部分计算机课程毕业生去年的起薪中位数,较五年前增长约两至四成,中位数达5400元,可媲美医学院毕业生。谋得一份好薪水,在数码转型中更具优势无可厚非,任明林说科技行业机会虽多,烟雾弹也多。在众多机遇中,耐下心来深耕,找到一个合适自己的机会潜心钻研,才是在激烈竞争中立足的长久之计。“在这场数码化变革中,我们看到的规律是只有最好的公司和企业才能留下来,也只有最好的人才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才能胜出。在技术迭代更新快的行业中,不仅需要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更要能够潜下心来,深耕专业,回归初心。”
郑慧珊介绍,为了满足行业需求,成人编程教育更加注重实用性,针对性学习职场会用到的技能。目前本地数码科技领域主要集中在三个部分:网络运营、数据分析和网络安全。网络运营又分为前端如UX/UI用户界面设计,后端管理服务器、数据库,确保系统正常运转。数据分析需要了解编程知识,写出程式用来分析数据。目前这两块需求量大,人才分布也较多集中在这两块。此外还有更为精专的网络安全,难度较大,对专业技能要求更高。
在符永宁看来,现实生活中如果具备计算思维有助于建立新系统,帮助简化步骤,解决问题。例如在生产运输链中可运用计算思维搭建自动化平台,让流程更加顺畅。有计算思维的人常在创新中寻找答案,通过搭建或完善系统来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