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h Mi Saigon创办人维多利亚提到自家烘制面包的重要性,她说,如果用冰冻的面包,味道会打折,“在我父亲的年代,他们用手工制作面包,我们已改用机器。面包外层咬起来很薄很酥脆,里面很松软,不会太密实,所以也不太硬。”

Bami Express每天烘制新鲜的面包。(龙国雄摄)

位于宏茂桥的Banh Mi Saigon,创办人维多利亚(Victoria Bao Thy)指出,在越南的越式法包店通常只卖一种口味,最普遍的是猪肉火腿片配芫荽、黄瓜和红白萝卜。她在本地售卖多达14种口味,从鱼、牛、鸡、猪肉到猪耳朵和内脏,迎合本地食客喜欢多样化选择。

方健聪(右)与太太朱莉创办Bami Express,分享越式法包的美味。(龙国雄摄)

越式法包是很典型的东西饮食文化碰撞的代表美食,并在越南饮食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越南,吃越式法包就要配越南咖啡。本地业者没有忽略这特点,餐单上一般都有越南咖啡的选择。

现烘面包最关键

越式法包与法棍面包在做法与口感上有少许不同。由于越南盛产稻米,当地人做法包时加了粘米粉,这是由于粘米粉成本比面粉来得低,而且比小麦面粉做的法棍更脆也更轻。相比口感偏硬的法棍面包,改良后的越式法包更松软,既保留了法包原有的酥脆外皮和金黄色泽,内层却柔润松软,能塞进更多馅料。

Joo Chiat Caphe的乌打越式法包与越南咖啡。(龙国雄摄)

越式法包代表一餐所需,有不同肉类和蔬菜组合。朱莉说,在越南随时随地可以吃到越式法包,从早餐到宵夜,“它被越南人视为最理想和最受欢迎的早餐食物,因为每个人都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搭配吃法。在大街上,我们常看到学生拿着吃到一半的越式法包在餐馆看书,或员工下班前吃越式法包、喝冰咖啡,这些画面结合起来,形成了极美的饮食文化。”

三餐都吃越式法包

越式法包的魅力之一在于变化多端的馅料,在本地可以尝到传统与新式口味。

维多利亚的Banh Mi Saigon,结合越式法包与杂货店概念。(龙国雄摄)

来自胡志明市的维多利亚四年前嫁到新加坡,她原本在义顺开越式杂货店,生意受疫情影响一落千丈。她的家族自1970年代就在越南卖越式法包,现在父亲和两名弟弟在越南经营自家的越式法包店,她于是灵机一动,结合越式法包与杂货店概念创办Banh Mi Saigon,午餐时段总是引来人龙排队买越式法包。

郑铃霓(右)与沈启富创办Joo Chiat Caphe,主打本地风味的越式法包。(龙国雄摄)
Bami Express的越式法包美味可口。(龙国雄摄)

地址:

另一家在丹戎巴葛的人气越式法包店Bami Express,同样在午餐时间会出现人龙。这家店由方健聪与来自越南的太太朱莉(Julie Nguyen)创办,售卖传统和新口味越式法包,共八种供选择,每天可卖出约300个越式法包。

法棍面包早年从法国随殖民文化来到越南,身段变柔软。

法包的传统吃法是把涂酱和配料置于餐盘上,然后按喜好和食量,将法包切成小段再涂上牛油、肝酱,配火腿、冷切肉片和芝士享用。据悉,越南人起初仿效法国人的吃法,但店家发现如此运作速度不够快,食客得在店外等候良久,而且对普遍是劳动阶层的越南人而言,这种慢食文化也略嫌奢侈。于是,小店制作越式法包时,将法包的长度缩短至一人分,并改用当地食材,以自制且廉价的蛋黄酱和猪肝酱取代牛油、肝酱等;把西式火腿、冷切肉片改成自制的越式火腿、猪牛鸡等肉品;再将香味浓郁带咸、甜、酸味的芝士改成香草、芫荽和醃制过的酸甜萝卜丝。小店为了保持价格低廉,也减少肉类比例,加了黄瓜、椒丝、细葱等,让越式法包成为一款价格相宜,口感丰富的道地美食。

据悉,馅料地道的越式法包于60年代初在胡志明市出现,七八十年代因战乱逃亡海外的越南人把越式法包带到世界各地。不同地方的越式法包同中有异,即使在越南,做法与口味也不胜枚举。

朋友在越南中部高原大叻(Da Lat)的咖啡园种植罗布斯塔(Robusta)咖啡豆,朱莉的Bami Express就采用这果园的越南咖啡豆来泡制咖啡。她说:“在越南,我们吃越式法包会喝咖啡,吃越南河粉‘Pho’时则喝茶,很少人吃越式法包配茶的。”

-Bami Express,Blk 5 Tanjong Pagar Plaza #02-02 S081005

传统与创新口味

越式法包来到狮城,入乡随俗,注入本地元素。郑铃霓和沈启富创办的Joo Chiat Caphe,主打本地风味的乌打(otah)越式法包。店里六种口味的越式法包,除了马鲛鱼乌打,还有鸡肉火腿、蜜汁鸡腿肉、香茅牛肉和炸鱼柳等。郑铃霓说,越式法包融入本地风味是希望吸引更广的食客群,同时保留一些传统元素,例如使用越式蛋黄酱、越南酱青和鱼露。

法国的形式,越南的内涵,近来本地流行吃这款称作“Banh mi”的越式法国面包。越式法包是具有法国殖民地色彩的越南食物,它源于越南被法国统治时期,从法国的面包饮食文化,演变成富越南风味的街头小吃,甚至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全球10大街头美食之一。在狮城,可找到越来越多越南小吃店主打越式法包,如切路和东海岸一带,就有Sandwich Saigon、Joo Chiat Caphe和233 Banh Mi三家。业者多数是越南人,讲究自己烘制面包和制作馅料,分享家乡的传统好滋味。

-Banh Mi Saigon,Blk 505 Ang Mo Kio Ave 8 #01-2668 S560505

-Sandwich Saigon,93 East Coast Rd S428792

朱莉说,传统越式法包内馅有:自制猪肝酱、猪肉火腿、冷切猪肉片、腌萝卜。他们的招牌传统越式法包“Bami Sai Gon”馅料包括猪肉火腿、冷切猪肉片、鸡肉松、黄瓜、腌萝卜和芫荽;新口味则有煎蛋、烟熏鸭和金枪鱼等。在越南,有三四款常见的口味,比如火腿和冷切猪肉片,煎蛋和腊肠,还有沙丁鱼。夫妻俩制作越式法包要求严谨,很多食材都是自己制作,包括越式蛋黄酱和酱料、猪肝酱、烧肉、烤鸡、鸡肉松和猪肉火腿。为迎合本地人口味,朱莉将越式法包的咸度与香料味道调低。

-Joo Chiat Caphe,263 Joo Chiat Rd S427517

无论是传统或新风味,标准越式法包的首要条件是即点即烘,入口外脆内软。难怪,多数业者都坚持每天自己烘制面包。

越南文“Banh mi”译成中文是面包的意思,而越式法包源于法棍面包(baguette)。以面包为主食的法国人,统治越南期间将面粉和法棍面包带到越南,但因价格高昂,起初只有法国人才能享用。

Banh Mi Saigon的越式法包馅料有多种选择。(龙国雄摄)
Banh Mi Saigon的人气越式法包。(龙国雄摄)

本地越式法包业者道出这道美食之于越南人的重要性,更从口味上呈现法包的可塑性。

越式法包与法棍面包

法棍,在东南亚饮食文化滋养下,数十年间,形与质都起了根本的变化。比传统法棍来得短、轻、松、软的越式法包,是越南人的国民美食之一,更是各地旅人心目中的另一道越南风景。

采访当天,看Bami Express的方健聪和朱莉忙着搓面团,烘制一批批新鲜出炉的金黄色面包,香味扑鼻。朱莉说,自己制作面包是为了呈现越式法包的原汁原味,越南人把面包的外层做得更薄脆,内层更松软,因为要放入不同的馅料。制作面包时,面团须发酵四五个小时,烘制前在面团上洒水,可确保面包外层酥脆且色泽均匀。

Sandwich Saigon创办人凯莉(Kelly Nguyen)说,10年前,本地几乎找不到越式法包店。她的家人在胡志明市经营越式法包,她便想到用家传食谱跟丈夫一起开设越南咖啡馆,主打越式法包,招牌有五花肉与火腿口味的“Saigon Special”,还有猪肉丸口味的,馅料都是自家烹制。她指出,传统越式法包外皮薄脆,里面蓬松,新鲜出炉后就食用,因此店里每天现烤现卖。虽以传统口味为主,现也逐渐添加更多纯素(vegan)选择,例如蘑菇豆腐口味,迎合日趋增加的素食者的需求。

维多利亚说,越式法包在越南属于很健康的日常食物,因为有肉类且搭配很多蔬菜,“我们一天可以吃三四次,甚至三餐都吃越式法包。其实,面包的成分很少,馅料比较多,比例大概是3:7。由于越式法包价廉物美,旅客也很爱吃,贫富都吃得起,而且很方便、很快就能做好,大家买了带走,边走边吃。”

Sandwich Saigon招牌越式法包。(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