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馆各出奇招,有的特别设计外卖食物,和平日堂食菜单不同,例如Meta的韩式汉堡及饭卷,Esora的日式三文治在外卖期间都获得好评。

去年因冠病疫情而停办一年的新加坡米其林指南,今年复办,刚于本月1日公布名单,并一改过去晚宴形式改成线上直播,公众可同时观看。这一场餐饮界活动,为士气低迷的业界注入一些活力,尤其经过各种堂食限制的挑战,为厨师团队起鼓舞作用,关注饮食趋势的食客也倍感新鲜。

当中,个人印象较深刻的还有刚晋升米其林三星的Zen餐馆。菜单确实是高价位,每人四百多元,但对菜品的味道精致讲究,环境服务细节周到,摘星实至名归。在只能提供外卖的日子里,它却也能迅速“转型”,当中的咖椰华夫饼限时菜,价格与平时的套餐相去甚远,结果成功吸引新食客尝鲜。餐馆员工卸下平日的西装,换上便服,也是餐馆另一道风景。

米其林指南今年在各地如法国、美国、台湾等复办,共同点虽然是三星餐馆增多,但业界仍反应不一,当中的批评包括认为疫情影响评估标准。对此,米其林指南国际总监普勒内克(Gwendal Poullennec)强调,食探致力维持评估标准,指南也旨于让食客认识,或重新认识餐馆,希望带动生意。从这点来看,它便有正面效益。

整体来说,榜单让人不解的几点,今年仍没有清楚的答案。食探的口味似乎不够多元,入榜的仍以西餐馆和日本餐馆为主,中餐也偏粤菜,业界口碑不俗的中餐馆及新加坡不同籍贯的菜肴如福建菜或潮州菜,都未获得青睐。此外,该指南已颁发了几届,但标准仍让人摸不透。新加坡米其林指南名单有星级餐饮、必比登及餐盘奖不同分类,新加坡小贩“横跨”各类别,应达到什么标准才可摘星,什么情况下才获颁餐盘奖?

疫下设外卖餐饮机制

这些算是精致餐馆疫情之下的创意和突破,不墨守成规。未来的事谁也无法预料,这场疫情之后,也许还会有其他挑战和打击,餐饮业如何应对成了关键,适者生存。

今年共有48家餐馆和一小贩摘星入榜,当中有12家餐馆新上榜,三星餐馆也从原本的两家增加到三家。上榜餐馆的数量增加,肯定了本地餐饮业的正向发展,但仔细看的话,惊喜不大。

餐饮奖项或许也可以“与时并进”,除了食物品质和美味,厨师烹制技巧,餐饮水准的一致性等,是否也应包括餐馆的应变能力,外卖食物的味道,甚至环保意识?这次米其林指南没有特别表扬或强调餐馆的这些努力,有点可惜。

入榜的小贩今年依旧是话题,这次是和了凡香港油鸡饭面落榜有关,禧街大华肉脞面依旧在名单上。新加坡米其林指南2016年第一次于新加坡举办时,两小贩一举摘星,虽然引起话题和关注,但始终与凸显精致餐饮的米其林指南显得格格不入,评论褒贬不一。今年也不见新小贩上榜,让人不禁想,指南是否在调整方向,再次集中给精致餐饮颁星?

疫情带来挑战,也提供了启示。它改变餐馆运作,让业者厨师思考未来方向,包括设制外卖餐饮机制,提高应变能力。其实,本地精致餐馆去年面对堂食限制时,都做出了一些新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