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毓珊现在偶尔会到姐姐经营的居家纯素食店The Breakfast Club SG(新加坡早餐俱乐部)用餐。The Breakfast Club SG主张选用有机蔬果,并且优先考虑本地生产的蔬果(包括余爸爸自己种的蔬菜如菠菜和黄瓜),餐点选择包括配有丰富蔬果的荞麦面、香草饭、果昔碗(smoothie bowl)等。
以创新方式重现“荤食”
杨诗慧说:“维生素B12难以在植物性食品中找到,所以全素食者可能须要服用维生素B12补充剂。此外,孕妇和正在哺乳的母亲们可能得服用铁、维生素B12和Omega-3脂肪酸,因为怀孕和哺乳时,对这些营养素的需求更高。无论如何,服用任何营养补充品之前都应该咨询医生。”
陈秋霞说:“要注意的一点是,亚洲素食者中有不少人会以素肉取代动物肉,这个做法其实会弄巧成拙。因为素肉属于高度加工食品,含有大量盐分、饱和脂肪和糖,长期食用可能增加患上慢性疾病的风险。”
无论哪一种素食或蔬食法,都有一定保健效益。盛港社区医院营养师杨诗慧解释,上述饮食法的胆固醇和饱和脂肪摄取量都较低,纤维和植物生化素(phytochemicals)摄取量高。“研究显示,吃素可以降低肥胖症、心脏病、高血压、二型糖尿病,以及患某些癌症如乳癌、结直肠癌和前列腺癌的风险。”
大约四年前,从事主持与戏剧工作的余素菡(33岁)因为一部纪录片而下定决心改吃素:“我在一夜之间成为素食者,从此头也不回。”
全素主义甚至超越饮食范围,是一种哲学和生活方式,旨在排除对动物的剥削与虐待,因此不单禁止吃肉,甚至奶制品、蛋、蜂蜜等都不吃,也不选用源自动物或伤害动物的产品,例如皮革,以及研发过程包括动物实验的化妆品。
余毓珊说:“我还是会吃肉,但比以前少很多,我也尽量不碰加工食品和甜饮。有时感觉到身体开始出现不适,我会尽量多吃生蔬菜和水果。”
既然所需营养都能从原型食物获取,素食者一般不必另外吃营养补充品。不过,某些情况下可能必须另作考虑。
陈秋霞则认为,“如果一向都吃很多豆类、坚果、籽类和果菜,已经习惯吃多种植物性食物,亦可轻易变成素食者或全素食者,也能确保改吃素后,三餐有足够营养,并且营养均衡。”
陈秋霞说,全素食者亦可选择添加维生素B12(Vitamin B12-fortified)的食品,她也建议年长者和孕妇在改吃素食前咨询营养师,因为他们的营养需求有所不同,如果吃素或全素可能必须服用钙、铁和锌等补充品。
盛港社区医院高级营养师黄华宁指出,经过周详计划并包含多种蔬菜、水果、全谷类、豆类、籽类和坚果的素食方法,能为各年龄层的人士提供足够营养。如果缺乏计划,素食者和全素食者可能缺乏的营养素则有蛋白质、铁、钙、维生素B12、Omega-3多元不饱和脂肪酸和锌。“要确保营养足够并均衡,一定要适当策划餐食,并选择包含上述营养素的素食材。”
饮食习惯不容易改变,无论是为了健康或环保吃素,可能都会碰到意志与食欲纠缠不清的时候。陈秋霞认为,首先应确认自己吃素或吃蔬的理由,如此一来才能采取不一样的视角,并发现还有很多种食物可以享用,而不是感觉自己被剥夺了“必须戒吃的东西”。
她建议,不太熟悉植物性食物的话,可考虑成为“忌肉主义者”(reducetarian),即减少肉类、海鲜、蛋和乳制品的摄入量。“如此一来就不必一夜之间改变饮食习惯,而是慢慢变成素食者或全素食者。”
余素菡的妹妹余毓珊(31岁,学生)几年前忽然发现耳后有肿块,求医后证实是淋巴结肿大,她效仿姐姐吃了数天纯素,结果肿块变小,她的饮食习惯也从“九成荤一成素”变成荤素参半,并遵循更“干净”的饮食习惯,即多食用营养丰富的原型食物(whole foods)。
想吃肉时怎么办?
余素菡说:“吃素后,我发现自己可以继续享受美食,而且不必因为自己吃了对环境有害的东西而感觉愧疚。”
素肉选择越来越多,市面上的素食材亦琳琅满目。如果觉得眼花缭乱,或许可以回归根本,选择有益自己身心和地球健康的食物,绝对没有想象中难。陈秋霞说,邱德拔医院遵循的饮食原则源自美国作家、活动家和美食家迈克·波伦(Michael Pollan)的简单哲学:Eat food, not too much, mostly plants.”,意即选吃原型食物,别吃太多,而且尽量以植物为主。记得这三个重点,饮食的质与量都能更理想,更健康。
陈秋霞指出素食的常见误区之一:素食只吃菜。她说:“事实并非如此,素食者的日常饮食应该包括植物性蛋白质如豆科植物(legumes,像鹰嘴豆、扁豆、小扁豆、黑眼豆),黄豆与黄豆类食品,坚果和籽类,以此取代肉类、蛋和乳制品。此外,全谷类的蛋白质含量也比精制谷物丰富。”
人们的环保意识近年加强,吃素抗暖化,更多人了解“少吃肉多吃蔬”是实践乐活(LOHAS)精神不可或缺的环节;LOHAS即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的缩写,意指以健康及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生活形态,所以饮食原则不单要考虑自己的身心健康,还要了解自己的饮食选择对于环境和地球有何伤害或影响。
她提醒取代动物类食材时,应选择健康的植物性食物,后者不应含胆固醇,饱和脂肪含量要低,而且应该含有优质蛋白质,以促进肌肉的生长和发展。
陈秋霞指出,改吃素食后可能会有另一个困扰:“有些人可能觉得吃素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在出席聚餐时。建议可以吃以蔬菜为基础的料理,或是‘肉边菜’。”
绿色饮食不只一种,从最“严格”的vegan(全素)到定义较模糊的“plant-based”(植物性饮食),间中还有奶蛋素(可吃蛋和奶制品)、奶素、蛋素、鱼素、禽肉素、弹性素食等,标准各异。
突然吃素vs循序渐进
多种素食饮食法之中,哪一种的保健效益最显著?邱德拔医院高级营养师陈秋霞说,目前仍没有任何具可信度的研究直接比较全素食、素食和植物性饮食法,因此无法得出结论。不过,无论选择哪一种素食法,只要用心策划就不会缺乏任何营养素,她建议可预定饮食计划,因为有些素食材料(如豆类)必须先泡水再烹煮。
无论是为了什么原因吃素,过度拘泥于形式可能给自己和身边人造成不小压力,到头来也会给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余素菡说:“超过一半的顾客都不是纯素食者,有很多人因为关心环境而想多了解素食主义,也有很多顾客问我要怎么成为全素食者(vegan)。我认为不必被定义‘绑住’,重要的是知道自己为什么想吃素或多吃蔬,再一一克服障碍。当然也不必因为身边人吃素而开始吃素,这是个人的决定,自己认为正确的就去做,然后跟着自己的节奏走。有些人可能是先戒吃一种肉,习惯后再戒吃第二种肉,就这样逐个少吃,可能前后要花数年时间才完全吃素。”
意想不到的是,虽然出发点是为了环保,她的健康也因此获益,许多问题如湿疹、青春痘、荨麻疹、泌尿道感染和不时发作的喉咙痛和发烧都远离她。身边亲友看到她的转变,纷纷向她讨教,也开始考虑吃素或多吃蔬。
她提醒素食者不宜挑食,多吃不同种类的植物类食材,有助摄取不同的营养素,绝对不应该只吃菜。
她建议逐渐减少吃肉的频率,渐渐习惯少肉多素,例如从每周吃一天素开始,即Meatless Monday(周一无肉日)。她说:“最近市场上出现许多植物肉,例如Impossible Foods、Beyond Meat、OmniMeat、Quorn、Tindle和Karana,这些选择看起来、吃起来都和肉大同小异。不过,我建议酌量食用,因为这些产品大部分是加工食品,而且盐分和饱和脂肪都相当高。”
素食者一般不必另吃营养补充品
记者访了数名改吃素的年轻人,其中不少遭受家人反对,最普遍的原因是担心他们营养不足,或因为不吃肉而缺乏精力。但受访营养师强调,吃素吃荤都可能营养不足,关键是选对食材和烹煮方法,吃素照旧可以吃得均衡、健康。
“少吃肉,救地球”——选择吃素或吃蔬的人越来越多,其中不少是基于环保理由,或为动物谋福利,结果意外发现健康有所改善。一夜之间成功戒荤的素食者分享经历和心得,强调无论吃素或吃蔬都应轻松应对,根据需要灵活调整。三名营养师破解素食的常见迷思,告诉你如何健康吃素,快乐吃蔬。
换言之,一步步逐渐改变饮食习惯应该较理想?黄华宁说:“渐渐做出改变,并且确保这些改变具可持续性,长期来说是比较可行的做法。”
让她大开眼界的纪录片是《畜牧业的阴谋》(Cowspiracy),影片敘述畜牧业造成的环境问题,包括水源枯竭,森林毁灭,土壤流失及海洋污染等,提出以吃素抵制畜牧业,减少地球资源耗损。余素菡看了之后,联想到邻国烧芭以致岛国被烟霾笼罩,深刻感受到环境问题就在身边,因此决定改变自己的饮食和消费选择。
素食法各异 须避免弄巧成拙
余素菡坚持不用味精或精制糖,也不用素肉或其他以面筋制成的食材,改以创新方式重现“荤食”,例如纯素手握“鲔鱼”寿司,其实是以紫菜和酱油等腌过的木瓜;“鳗鱼”则是以自制照烧酱调味烘烤的茄子。
周详规划以摄取足够营养
一夜之间突然改吃素,身体会否有适应问题?陈秋霞认为因人而异。“有些人如果忽然多吃植物性食物,例如果菜、全谷类和豆荚类,腹部起初可能会有不适,如腹胀或胃胀气。有些人则可能因为总热量减少,而感觉体力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