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历一场冠状病毒疾病的浩劫后,许多事物都从头来过,重新出发,为此今年第三届“新加坡文创大赛2021”也设题为“新常态,新设计”,旨在激发国人发挥创意,应对疫情后新常态,创作出具有新加坡风格的新设计。在这重新调整与设定的过程中,何不扩大我们的关注,“包融”更大的群体,将以往被忽视,身心方面更需要体恤和帮助的残障社群也融入设计的考量呢?新协立局长邱玉雯(Ku Geok Boon)说:“在疫情后的新常态下,许多新加坡人必须做出调整,去适应新的常规与生活方式。疫情固然激发出许多设计上的创新,但它们有时并未考虑到残障者的需求。我们希望透过设立‘共融设计奖’奖项鼓励设计师在设计实体与数码体验的过程中,也考虑到消除障碍。其实当下许多无障碍设计,如斜坡道和滑动门不只帮到残障人士,也惠及整体社会大众。”

实用性: 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适合不同需求的人群使用,具包容性、通用性的设计。能广为不同餐饮场所采用。简单易用,有效解决目前未满足需求的设计或方案。

评审标准

把设计关注点投在残障社群

一台喂食机器人价值上万新元,不是人人都负担得起。市面上有不少专为不同程度的体障人士设计的简单餐具。新加坡协助残障者自立局网站(tinyurl.com/yd874per)推荐152件帮助残障人士起居饮食、衣食住行的产品,当中有几款是让双手无力或手指行动不便的人使用的汤匙、刀叉等餐具。其中一款Gyenno防抖勺叉握柄还有稳固的装置,适合患有震颤症或帕金森病的人士使用。另外,还有供视障人士用的水杯水位探测器,防止倒热水过头溢出烫伤人。由本地公司Arian引进,可电动升降高度的厨房台面也能为设计无障碍餐桌的人提供灵感。大家可以点击tinyurl.com/yd874per浏览这些产品。

“共融设计奖”寻求促进共融与无障碍的产品设计,并强调多元包容性,不管有无残障或面临任何障碍程度的人士都能使用。本期探讨国外多个出色的餐饮产品设计。

无需石破天惊的科技便能改变

大部分的时间,无需石破天惊的科技或造型,只要把餐饮场所的空间设计、家具摆设等做好就能大大改善残障人士的餐饮体验,让他们宾至如归,得到一视同仁的尊重。美国残障法令(American With Disabilities Act,简称ADA)官方网站就简单明了地列举餐饮业能如何为残障人士提供无障碍的餐饮服务(https://adata.org/ factsheet/food-service)。餐馆要特别注意自助、点餐、取餐与座位的空间安排,确保坐轮椅人士有足够的行动空间。餐馆要提供能配合轮椅使用的空位,桌面不能高过34英寸(约0.86米),桌底高度至少要24英寸(约0.69米)让坐轮椅人士下身有足够的伸展空间。他们也建议自助、自取区台面的高度和深度,方便坐轮椅人士自助服务。很多餐饮店现在都不提供塑胶吸管,但他们提醒业主有些人或许无法拿起杯子,所以还是得为他们提供环保吸管,尤其是能弯曲的吸管。在服务残障人士时,餐饮服务人员必须更贴心,譬如在自助餐区帮双手行动不便、视力不好的人取食物、端盘、读食物说明;引导他们去洗手间;为聋哑人士提供字条或其他沟通的器材等。

Obi机器人给体障者喂食

美国则推出一个餐馆“共融”式的网上预订平台“The Purple Tables”(www.purpletables.com),将有意服务有无障碍食客,为他们提供一个轻松的餐饮体验的餐馆集中在一起,聚成一个正能量的趋势。加入这平台的餐馆的员工们都获得专门的培训,让他们了解失智者、阿尔茨海默患者、自闭者、脑损伤者、创伤后应激障碍者、视障、听障等各种体障与认知功能障碍者的需求,并在各方面照顾他们,给他们提供便利。发起人也希望让“The Purple Tables”变成一个“无障碍餐饮”的指标、认证,残障者或他们的亲友只要一见到这个标志就能放一百个心,知道障碍者在这里进餐能得到贴心的服务。

有些无障碍餐具的设计未必是肉眼马上看得见的。约旦女设计师Sahar Madanat为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一家瓷器品牌Rak设计了体障和视障人士使用的Sensate碗盘系列(tinyurl.com/3b34k7yd)。其造型非常高雅简约,内藏帮助视障或因中风而上身行动有限的人参与舀食的设计细节。她设计的深碗边缘有弧度,让盛着食物、汤汁的餐具能顺着弧度向上,快到了碗缘时还有个边角凸出,提示用者已到尽头,帮助他们固定食物,稳固地把食物舀起,不会溅到桌上。她的盘子有固定食物和刀叉的凹槽、缝隙,方便用者切割食物。

可扩展性: 产品或设计可以有规模地拓展开来,广为餐饮店所采用,包括在一两年后在新协立综合设施推展。无需花费太多或在可负担价格推展。

独特: 有新意的服务流程或产品设计,打造更愉悦的无障碍用餐环境。

“共融设计奖”寻求促进“共融”(inclusion)与“无障碍”(accessibility)的产品设计,并强调多元包容性,不管有无残障或面临任何障碍程度的人士都能使用。今年首届“共融设计奖”所聚焦的“包容残障者的餐饮业环境”主题,建议参赛设计者在作品中考虑到残障者从网上订位、抵达和离开餐馆,点餐、用餐、付费,在外进餐的一整个体验所遇到的阻碍,并透过设计提出解决方案。这些对普罗大众轻而易举的事,在每个环节中或许对身心有障碍的人士都可能是层层障碍。设计师该如何设计出“无障碍”的餐饮系统、界面、环境或沟通方式,让所有人把出外进餐都能变成赏心乐“食”。

“新加坡文创大赛2021”新奖项“共融设计奖”简介

在菜单上添加读音功能

在外进餐享受美食,对民以食为天的大众是生活一大乐事。然而对残障人士来说,餐饮场所里不管是服务思维、待客心态、空间设计,还是餐具设计上,都让他们出外进餐挑战重重,叫赏心乐“食”太沉重。

创新: 原创,还未在新加坡出现或面市的设计;或作者根据本地需求有效引用国外优秀点子,创新构思。

新加坡协助残障者自立局(SG Enable,简称新协立)与《联合早报》和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联办的“新加坡文创大赛2021”合作,增设“共融设计奖”(Inclusive Design Awards)新项目,今年聚焦餐饮业的设计,诚邀业界设计师、学生与公众集思广益,透过好设计在本地提倡与打造出“包容残障者的餐饮业环境”(disability-inclusive F&B environment)。

记者也找出一些国外亮眼的“无障碍”例子。饰演超人一角,深入人心的男星克里斯托弗·里夫(Christopher Reeve)1995年在一次马术比赛发生意外,脊椎严重受伤,全身瘫痪后便致力于公益。他生前与妻子共设残障基金会,近年拨款为美国Wright州立大学食堂提供喂食机器人“Obi”(https://meetobi.com/)。由美国人Jon Dekar研发,这款喂食器有四个深碗,让不同程度体障的人士触碰操控杆,机器人手臂会自动舀起食物送进食者口中。这款机器大多在家里、疗养院、养老院里使用,但在公众场合使用却让更多以往因为种种不便而不敢到餐馆、食堂的人也能和大伙儿一起进餐了。美国蒙大拿州米苏拉报纸Missoulian就刊登一名9岁的脑麻痹症男童Heath Montgomery边用Obi喂食机器人,边和其他一同进餐的同学开怀大笑。以往他需要父母在旁喂食,无法跟无体障的孩子一起吃饭。这台机器人也成了孩子间的话题。Heath说这机器解放了他:“我不需要靠别人喂我,不再像个小baby了。”

奖金:5000元现金奖,并有机会在一家餐馆里测试启用。提交作品截止日期:5月2日晚上11时59分。

你会发现其实很多这些“无障碍”的设计,本身无体障的人也很适合使用,业者和设计师帮一小部分人消除障碍,其实就是为全部人制造便利。新协立消费服务共融倡导主任岑浩明在为新加坡文创大赛4月8日的“新常态下的设计思维”线上研讨会演讲前受访说:“好的设计不只能帮助有特需的人克服障碍,还能惠及广大的民众。”新协立设立的“协立生活基金”(ELI Grant)就资助本地机构与设计师应用科技与设计为残障者创造出形形色色协助他们消除人生障碍的器具、产品,包括机械手、电子“导盲犬”和简化输入程序的电脑键盘等。公众可上www.eli-grant.sg/funded-projects浏览。

(欲获详情,请浏览https://2021. sgcreatorawards.com/new- awards.php

以人为本的设计思维,塑造明确的价值定位,有潜力在新加坡的饮食业推展。

在采访的过程中,协立局人员对记者指出一些杰出的共融餐饮模式,英美在这方面是很值得借镜的翘楚。一名失明男子Matt Wadsworth与妻子Kate Bennett为视障人士设计出“Good Food Talks”手机软件和平台(https:// goodfoodtalks.com),能将餐馆的网上菜单字体放大或透过语音功能念出每道菜。透过这个软件,许多视障人士都能轻松地在英国的千多家餐馆轻松点餐。减少接触点,现在很多本地餐馆都把菜单放上网,他们为何不参考这软件,添加读音功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