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本地多媒体音乐走向国际
《波靖南溟》是对和平的期许
本地新生代作曲家骆思卫除了接受乐团委约创作乐曲,也从事企业广告的配乐。曾在美国深造并发展的他,选择回到新加坡,希望集合本地优秀的演奏家和硬件设施,把新加坡打造成国际多媒体音乐的创作和录音中心。由骆思卫创作的大型华乐交响作品《波靖南溟》,将在明晚首演。
骆思卫说:“通常乐团委约创作的作品没有太多限制,我可以完全掌控主题、风格,但我常问自己的问题是,观众为什么要久坐在位子上听我的音乐,乐手为什么要辛苦排练一位年轻作曲家的新创作?所以无论创作乐团,重奏作品,还是商业音乐,我的创作总是围绕两个艺术理念展开:找到自己的声音,引起情感的共鸣。”
骆思卫说:“当下中东和东欧的战火延烧,而我在纽约留学期间接触到各种族的朋友们,其实内心都希望结束无谓的战争,大家都可以做朋友。
从维多利亚初级学院毕业时,骆思卫毅然选择报读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杨秀桃音乐学院,考入录音工程与科学系。因为录音系广泛接触科技设备,他逐渐掌握很多作曲相关软件,也让他的创作更贴近多媒体、视频配乐的风格。他在2015年毕业时,已经可以靠广告、影视短片等商业创作谋生。
刚过而立之年的骆思卫是本地新生代作曲家中的多面手,他一方面担任本地阮咸印象室内乐团、回响吹打团的驻团作曲,同时为爱马仕、三星等国际品牌创作音乐;由他创作配乐的短片《临考》“Adam”还先后登上2018年釜山电影节和2019年戛纳(康城)电影节等国际影展。明晚(27日)新加坡华乐团将和国家青年华乐团同台,首演由骆思卫创作的大型华乐交响作品《波靖南溟》。
影视配乐更具情感浓度
骆思卫是家中独子,虽然父母都不从事音乐相关工作,但父亲对唱歌的热爱,以及平日收藏的古典音乐、华乐的唱片都让他在耳濡目染中培养了“音乐细胞”。就读维多利亚中学期间,骆思卫参加学校华乐团开始弹起中阮,从此走进音乐的世界。阮至今是他最亲密的乐器,去年他协助本地阮演奏家张蓉晖出版本地第一本原创华族器乐曲集《新加坡阮咸原创作品曲集》,担任副主编。
或许你已经听过骆思卫创作的配乐而不自知——他配乐的广告片包括建屋发展局60周年的宣传片,Gov.sg在疫情期间的公益视频,以及华侨银行、樟宜机场集团等企业的广告。“影视广告配乐和创作器乐曲的方式很不同,更具合作性。”骆思卫说:“在创作前我会和编导讨论故事主线、情感主题等维度,主要目的是传递情感,引起共鸣。创作器乐曲、交响曲则完全是独立创作,有时我反而会陷入艺术上的不安全感(artistic insecurity)。”
2021年,骆思卫获得资讯通信媒体发展局赞助,赴纽约大学攻读影视配乐(screen scoring)硕士。2022年毕业后,他留美一段期间,广泛地接触美国的影视配乐行业,并且再次获纽约艺术理事会支持,以大都会博物馆的藏品为灵感创作音乐,并将在明年演出。
“身为作曲家其实可以在世界各地创作,但我更希望回到家乡推动一些事业。”已经回新加坡定居的骆思卫说:“相较于美国,新加坡的多媒体音乐,包括影视、广告、游戏等领域,还处于初级发展的阶段,这也是全球音乐产业巨大潜力所在。目前影视音乐行业希望打破固有的音乐风格,而新加坡有着独特、丰富且多元的文化资源。我在纽约时就积极组织各类工作坊,向同行介绍东南亚的音乐风格,介绍阮、古筝等华族乐器,希望他们看到本地音乐的独特性,融合新颖的艺术形式,并依靠本地优秀的演奏家和硬件设施,把新加坡打造成国际多媒体音乐的创作和录音中心。”
谈及即将首演的《波靖南溟》,骆思卫介绍说这是曲长约18分钟的大型作品。“创作灵感来源于多年前本地天福宫发现的一幅光绪皇帝御书颁赐的卷轴,波靖南溟四个字应和了当时很多下南洋的先民对于期盼和平、开拓新生活的内心向往。”
骆思卫为乐团创作的作品包括新加坡交响乐团委约的“Mass Rapid City: A Kiasu Overture for Our Home”,纽约艺术理事会委约的《默民奇妙》,以及四川交响乐团旗下民乐品牌“天姿国乐”委约的琵琶、中东手鼓与乌德琴/胡琴协奏曲《沙之幻想》等。
此外,骆思卫是本地包容性乐团紫色交响乐团的志愿者,参与排练和编曲。在刚刚举行的十周年音乐会上,紫色交响乐团演奏了骆思卫以马来语摇篮曲“Burung Kakak Tua”改编的作品。他说:“为紫色交响乐团编曲是我现在最喜欢的工作,因为我在编曲配器时,会特别考虑到那些有特别需求的演奏者的程度,他们通过我的作品可以享受音乐,遇见更好的自己,这让我倍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