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中旬,消费数额已到,她就等到月尾31日晚8点过了才去买急需的物件,心想,银行职员的手脚没这么神速,这笔账会做在下个月的结单上吧,可是几天后收到当月账单,这笔开销顽皮地显示在最后一行。再上个月,情况反过来,下旬时消费数额还差一些,她就在28日去买了一些无关紧要的商品,补上差额,不料过后账单来了,这笔开销并没有显示,打去热线询问,回答转账入账等手续没这么快,那笔消费只能算作下个月的 ——怎么算,手心手背,银行说了算。
妻子跟我抱怨“防不胜防、算无所算”的事。
某信用卡,每月消费超过一定数额,银行会给予奖励回扣。她想拿回扣,为此仔细平衡分散支出,却往往意想不到被银行作弄。
想起自己以前在公司工作,每次出差国外,事先用新币兑换些外币,以便在当地花费。这个兑换的汇率,出差回来报销时我一向懒得申明,随公司怎么算,想来也差不了几个钱。有回和另外部门的一位同事一起吃午饭,边吃边聊,他提醒,哦,兑换汇率怎么算,可要紧呢,差别大了。他举例,前不久他从中国出差回来报销,结账时发现数额不对,钱少了,忙去人事部投诉(我才知道这事不归财务部管,要找人事部),人事部规定,一般情况,汇率按照当月平均值计算,他据理力争,应当按照员工出差出发前一两日的汇率计算,双方各执己见,吵到大老板那儿,大老板通融,人事部让步,还真给他追回了损失。我问差额多少?答,出差天数多,兑换数量大,追回近10元新币。嗯,不小的一笔钱,值得。后来从上层渠道听到传言,大老板指示,以后除非没有选择,否则不得再让此人出差。
我只能安慰妻子,这不是你的错。
生活中“怎么算”的问题很普遍频繁,个人事事算无遗策,太累也不可能。强势的一方,银行、公司等,一味打如意算盘就显得面目可憎,公正宽厚理应是企业的基本操守。
千禧年过后,公司在中国某城市开设了一家分公司,从新加坡转去部分管理人员,他们的编制隶属中国分公司,今后薪资拿人民币,目前的新币薪资就要换算成人民币。那些干部年龄都不大,到退休还有二三十年,今后的薪资累计总数不小,而且那段日子汇率短期内波动大,这汇率怎么算,一锤定音,长远生计,个人输不起。争长论短在所难免,最后如何妥善解决,内幕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