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六甲参访最为期待的是青云亭,有幸跟着团队进入亭主厅,双方领导人互致问候后,青云亭张锦良副主席以幻灯片介绍历史发展,负责文化事务的曾昭智理事引导现场讲解。有着350年历史的青云亭,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是闽籍社团,后转变为以闽人为主的跨方言机构,经历从“甲必丹”到“亭主”到“大理”的不同制度,从主导华人事务转变为华族提供宗教服务,至今管理三宝山(又称三保山)、十多座庙宇及50多处房地产。值得敬佩的是,近年来青云亭大力推广历史文化,不仅将档案记录电子化以供研究,也将属下的鸡场街店屋改造成博物馆,展示珍藏的文物,年底即将开放。
去马六甲旅游,人人都会去鸡场街,但鲜少有人知道这个以夜市闻名的唐人街有着专门的工作委员会——鸡场街文化坊工委会,是成立于2000年的华人民间团体,自发组织推动历史城区的保护与再利用。接待我们的工委会主席拿督威拉颜天禄,笑眯眯地介绍展厅里的文物,墙上挂着300多幅黑底鎏金的匾额与名人题字,是各界赠送给他和他的父亲拿督威拉颜文龙的。随后在他的带领下前往马来西亚中国总商会马六甲州分会,途经鸡场街世遗纪念公园,那尊动漫造型的健美先生铜像正是他父亲。还在谈论从体坛到政坛的传奇,一行人停在陈金福特产专卖店前,在这个每日路过的商场的三楼接待厅,与商会老中青三代负责人座谈,听着他们在华语英语闽南语间切换,心中默念马国华人真是语言天才,他们还会马来语!
年初福建会馆通知5月底在马六甲举办集思营,犹豫不决是否要参加,因为早已安排好暑假的海外行程,若是要去的话,须费心返回狮城一趟。咨询文化组主任林永车,他说:“去吧,顺便看看马六甲老建筑!”一语解了心中纠结,决定借此机会到马六甲田野考察。这些年研究天福宫,总有人提到马六甲南来的闽籍领袖薛佛记及陈金声祖孙三代,他们是马六甲青云亭的亭主,这些响当当的人物对于天福宫有怎样的影响?两座古迹建筑之间有何关联?要解读新加坡华族建筑,须展开英国海峡殖民地三州府的比较研究,是时候再访马六甲。
预定了与青云亭几步之遥的酒店,每日晨昏到访这座曾是马六甲华社中心的庙宇,试图解答心中的困惑。几日后见到蔡其生会长率领的团队,久违的他乡遇故知的欢喜,这不是我第一次参加福建会馆集思营,却是第一次跟团参访南洋华社,在两天紧凑的行程里,所到之处皆有盛情招待与解说,所见所闻是作为普通访客难以获得的。之前独自考察过的场景,再访后有了不同的感受,或许这就是共情的力量,人事物之间建立微妙的情感,改变了直观的印象。
告别青云亭前往有着222年历史的马六甲福建会馆,在色彩斑斓的会馆建筑前,耄耋之龄的史亚狮会长带领团队迎接我们,一些晋江乡亲的意外重逢带来阵阵惊喜,坐在厅堂里听苏德招副会长用闽南语介绍会馆历史,这里的天福宫供奉着黑面妈祖与湄洲妈祖庙分灵的天后金身,历史感满满的参访以会馆建筑前的集体合影划上句号。
随团参访的欣喜并未结束,是日在与当地华社交流的晚宴上,见到《青云亭个案研究:马来西亚最古老庙宇》一书的作者曾衍盛。这本出版于2011年的专著,源自他在马来亚大学中文系完成的毕业论文,收录分析大量青云亭历史文献。虽然酒席间只容许短暂交流,来自不同专业的我们,有着相同的体会——历史研究需要热忱与专注,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他对于马六甲的情感,长年服务社团所建立的信任,得见珍贵的历史文献,展开深入的访谈,才有令人信服的研究成果。
大家因为遥远甚至陌生的共同原籍,在某年某月某日相见甚欢,传承几个世纪的守望相助,感受马来西亚华人对于新加坡和中国的情谊,在华族当自强的环境下,他们对于源流文化的认同与坚持,是心底最真的感动。
再访马六甲,虽然记住的面孔不多,亦不知何时能再相见,大家因为遥远甚至陌生的共同原籍,在某年某月某日相见甚欢,传承几个世纪的守望相助,感受马来西亚华人对于新加坡和中国的情谊,在华族当自强的环境下,他们对于源流文化的认同与坚持,是心底最真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