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和Vika聊起这事时,口操流利广东话的她回应道:“在文化上,乌克兰和俄罗斯有许多共通之处,乌克兰人使用自己的语言,却大多也通晓俄语,且有不少俄国的亲朋戚友。可是一涉及政治,我们则是两个主权独立的不同国家。”

当然,我也留意到自俄乌战争爆发以来,餐馆入口近处设置的小柜桌展示了不同的景象:除了摆放富于东欧色彩的装饰物之外,还张贴了义卖口罩筹款支持乌克兰反抗俄罗斯侵略的海报。

因为能兼顾外地和本地客的口味,餐馆生意在疫情期间亦不差,尤其晚膳需要提前订位。

餐馆既然开在香港,提供迎合本地口味的菜式似乎亦不为过。餐牌上就有这么一道招牌菜“芝士焗牛舌盅”(Ox Tongue, Vegetables and Cheese Stewed in Clay Pot),特别受本地客的青睐。

这道乌克兰传统红菜汤代表了东斯拉夫民族文化。切小块牛肉先煎一煎,混入红菜头、红萝卜、马铃薯、杂菜、辣椒、猪肉碎熬煮成汤,没有了市面上常用番茄膏的酸,煮出香甜浓醇,上桌前在紫红色汤中央再加一匙酸奶,口感与视觉上更显层次。

去中环的“Ivan the Kozak”用膳,以罗宋汤(Borscht)开餐已成指定动作。

其特别之处,在于上菜时瓷盅上覆盖了一层烤得绵厚脆酥的面皮,侍者现剪成四片置碟,让顾客取来当面饼用,沾着盅内的羹汁吃。盅内盛满了芝士羹汁,温热馥郁,从汤匙中吃和牵起拉丝吃,稠细不同口感。芝士羹汁浸泡下,炖煮后的牛舌切块和蘑菇粒除了浓浓牛味和菇香化不开,吃起来软嫩香滑,十分可口。

Vika生于基辅,1995年3岁时随母亲和弟弟来香港,与继父Ivan Wang团聚,一家四口扎根于此。母亲原在乌克兰当护士,她与港人Ivan在1992年相识相恋于中国大陆做生意时,来港之后则在中环的俄罗斯餐馆打工。2001年,餐馆结业,俄罗斯朋友与她合资,在摆花街附近开了“Ivan the Kozak”。2016年,合伙人退出,餐馆搬到云咸街现址,由她和丈夫经营至今,也有20多年的历史了。

确实,从侍者到厨师到主理人,餐馆团队大部分由乌克兰和俄罗斯人组成。不过,主打菜式仍然透露出对于乌克兰文化传统的强调与坚持。像广为人知的饺子,从细薄的外皮到饱满的内馅都由厨师每天新鲜制作,内馅分鸡、牛、猪肉、“马铃薯配蘑菇”(Potato & Mushroom Varenyki)口味,都是熟悉实在的味道。又如“酸奶炖牛柳丝”(Beef Stroganoff with Mashed Potatoes),牛柳丝炒后焖煮,搭配以厚实的马铃薯泥和自制的酸奶酱,也容易让乌克兰顾客思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