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与购物,娱乐与消遣的“应用”,更是林林总总,不胜枚举,有些还附带优惠券,打个小折,聊胜于无。出个远门,买机票,订酒店,查路线,寻景点……凡此种种,皆有“应用”可运用。无可否认,“应用”已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单单手机的“应用程序”,吾已叫苦不迭,五花八门,包罗万象。政府部门、法定机构、商家企业、社团组织,以及银行超市餐馆等等,都要消费者或用户,下载一个或多个应用,吃喝玩乐,收费或免费皆有。

吃个饭,付个帐,要是没“应用”,登时成问题!于是,人人竞相下载“应(该)用”的“应用”,不“应用”的“应用”也照下载不误。数十个“应用”,占满整页屏幕,已算小儿科。数以百计的“应用”,刷了数页刷不完。年轻一代似乎跟“应用”与生俱来,运指如飞,运用“应用”起来,易如反掌,沉醉其中,无日不“应用”,无“应用”不欢。

“应用”随“机”附体,现今社会“机不离手”;手机像身躯,网络似“灵魂”,“应用”可说是“五脏六腑”当中的“心脏”,一旦“心肌梗塞”,“机主”或“机奴”,顿时心不在焉,魂不附身。

可是,对年长者来说,运指不灵活;开、刷、按等动作“点点皆辛苦”。除此,“应用”也不是“一点就明”,非但未能化繁为简,反而将简弄繁,暗设了重重“机关”,点开一道却另有一道。一次过的密码传来后,又有个所谓双层保障的密码,过了时限又得重来。要是忘了密码,那可费神耗时 ,苦不堪言。

日前捧读《联合早报》副总编辑王彼得的大作《数码狂欢中的“苦”龄一族》,拳拳到肉,感同身受,只因为吾亦为科技“苦”龄。

“应用”虽说是利多于弊,可是,“应用”满屏飞,则是弄巧成拙,欲速则不达。不应(该)用的“应用”,个人视之为“科技垃圾”,趁新年将至,大扫除可也!

除非足不出户,只要一上街,总会打开手机,点击“应用”,依“谷歌”地图按图索骥,以免“迷途”。就算搭个公交,几家德士公司与私召车便有好几个“应用”,任君选择。巴士与地铁也不遑多让,推出多个“应用”出示抵步时间,车程路段和车费等,好不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