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巴刹装修期间,有时经过会看见有人踮起脚在窥探栅栏背后的施工进展。几次乘德士回家途径巴刹,德士司机看见被铁栅栏围封的巴刹和小贩中心都若有所失地发出惊讶声。这三个月对这一带的居民来说过得特别漫长。

玩泥沙因装修而关闭了三个月的黄埔巴刹与小贩中心终于卸下铁栅栏重开了。早晨第一时间回到我最爱的蒸米粉摊位前排队,等待享受幸福的滋味。掌摊的两兄弟快手快脚地在为每一个顾客准备他们的早餐。“米粉打包,要辣。”“猪肠粉,要辣椒不要甜酱。”虽然休息了三个月,他们仍熟记每个常客的要求。他们动作熟练带跳跃性,仿佛脚下踩着有弹簧的鞋子,不让万分之一秒的停顿耽误服务速度。

米粉摊位不远处坐着七八个银发阿婆,岁数应该都近80,有的有印佣陪伴。她们一边吃着早餐,一边操着潮州话在闲聊。几乎都梳同一款短卷发,其中一人还把头发染成淡紫色。据我的邻里“视”场调查,淡紫色是近期阿婆级女性当中最潮的发色。看着阿婆们聊得兴起就呵呵咧嘴大笑的画面,早晨顿时有了好心情,这一天好像也就会过得好好的。

巴刹是新马一带马来文中译的最佳典范,不仅做到音近,还很传神。我记得小学上华文课时学的是“巴杀”,不知何时被改为“巴刹”。是嫌“杀”太血腥吗?改用“刹”后的巴刹,多了一份禅味,也妙。你有没有注意到我们的巴刹里都有一个摆放神台的安静角落?即使是印度人爱光顾的竹脚巴刹也如是。充满人生百态的巴刹,即是我们修炼人生的佛堂。

过去三个月没有巴刹和小贩中心的黄埔,冷清了许多。平时每日在这里聚餐的银发族这段日子都不知到哪儿去了。附近的邻里咖啡店也不见得人流有所增加。说不定这些老人们都留在家中,等日子过去。防疫措施刚松绑,小贩中心才迎来堂食人数不受限不到一个月,就收到装修关闭的通知,我为小贩和以巴刹为活动中心的居民们捏一把冷汗。

巴刹和小贩中心是新加坡市井生活的心脏,也是我们最珍贵的公共空间。每次在国外看见其他城市如伦敦的邻里商业街都只剩下千篇一律的连锁便利店、炸鸡店和赌博投注店时,我都会为新加坡选择保留邻里社区的湿巴刹和小贩中心心存感激。巴刹里的肉类蔬果要买多少就拿多少,也比超市里预先用塑料袋包装好的食材来得更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