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包粽子用的都是天然的粽绳,后来还有人用须要放进水里煮而令人担忧的塑料尼龙绳,后来还有了真空包装的咸蛋黄,后来还能网购各种口味的粽子。后来总是越来越方便的,后来就逐渐失去了一家包粽子的传统。
豹改不了身上的斑纹,但不知道它们长年纪后,口味是否会改变?年轻时喜欢金黄色的炸物,在热油中翻腾,吃的时候,嘎吱咯吱,有种歼灭食物感,年少气盛的豪情。有了年纪,人离畅快的吃越来越远,还渐渐喜欢上一些小时候不喜爱吃的东西,比如粽子,软糯的米饭,吃起来不费力。
端午节前刚好路过巴刹的小杂货店,看有卖一捆捆的粽叶,冒着被骂的危险,忍不住拿起来闻闻。在诱惑没那么多的小时候,亲子活动往往就是妈妈带着一群小孩一起制作食物,冬至搓汤圆,端午包粽子。记得叶子在泡过一天之后,原本干巴巴的叶片有了一层滑溜溜的光泽,把两张粽叶叠起来,折成漏斗,加一勺糯米,叠各种馅料,再用糯米填满,包好绑好后,一串串的再丢入沸水里煮,晾衣服竹竿也会用来挂粽子晾粽子。仪式感得很,而有意思的生活,往往就是充满了各种不厌其烦的仪式。在中国朋友家里,看过他们使用新鲜的粽叶包粽子,颜色看起来青春活泼,估计过去交通不便,晒干后的粽叶更容易运输,所以在盛产粽叶的地区,都直接采用新鲜粽叶来包粽子。
每逢到了端午节,中华地区就点燃起南北粽之争的话题,台湾和中国大陆的南北粽之争是两回事,前者是米饭制作的不同,而在中国大陆,北方口味偏甜,喜欢以红枣豆沙入粽,北京人也喜欢吃我们小时候常吃的碱水粽,蘸糖或蜂蜜。谁不爱甜?但我就是不喜欢甜粽。南方则更像我们习惯的咸口味,粽馅主打五花肉。记得过去由上海去杭州,经过嘉兴附近的休息站,大家会停下车来买当地名产嘉兴粽子,不难吃,但粽子里只包了一大块猪肉,馅料不比我们的复杂和多元。本地肉粽里有加栗子、咸蛋黄、虾米和香菇等,味道更有层次,潮州粽则包入豆沙同时满足甜咸味蕾。我们的娘惹粽,染上梦幻的蝶豆花蓝,绝对能在竞争激烈的粽界靠颜值取胜,调味时也会使用芫荽籽和班兰叶,极具南洋个性。面临那么多不同口味的选择,最好吃的还是家乡的粽子,童年时吃过的那一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