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养禽畜的人,最怕发生瘟疫。中国去年爆发了非洲猪瘟,其传染性强,病畜死亡率高,目前还没有可用于预防和治疗的疫苗。持续至今的疫情已引起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密切关注。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有一头家喻户晓的猪:猪八戒。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猪八戒吃人参——不知滋味;他馋嘴好色,常受迷惑,几经劫难,终究修得正果。猪八戒的形象深入人心。
猪的繁体字是“豬”。汉字“家”,宝盖之下一个豕(也就是猪),意即在屋内养猪。古时候,猪的文化意义不含任何贬义。捉猪,可测试一个人的勇气和胆量,用网捕捉有獠牙有力气的野猪,或徒手抓住家猪,都被视为勇敢的表现,否则就是胆怯懦弱。
动物科学家对猪只反复实验,已经证明猪只不是愚蠢的。当老虎遇上一群野猪时,老虎也没有必胜的把握,难怪人们说“扮猪吃老虎”。这或许也是《老子》中的哲学,大智若愚的体现。
不同的族群,有不同的信仰和受信仰影响的饮食习惯。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养猪、吃猪国家。猪的全身,经过料理,成为餐桌上美味佳肴,如狮子头、东坡肉等。但是,猪肉食品在犹太人和穆斯林的宗教经典里,是污秽不堪,不能食用的。
有个寓言故事,一头牛、一只母鸡和一头猪说它们如何忠诚奉献自己,成为主人的早餐。牛说,“我每天让主人挤奶”;鸡说,“我每天给主人下颗蛋”;猪说,“为了给主人火腿和培根,我把命豁出去了”。
在猪年出世的名人为数不少:宋太祖赵匡胤、“包青天”包拯、元世祖忽必烈、航海家郑和、中华民国总统蒋介石、世界“跨栏王”刘翔、中国羽毛球世界冠军林丹等。
新加坡中央集水区及周边树林,常有野猪出没。野猪性情凶悍,善于搏击,与家猪是不一样的。因此,猪含有“勇往直前”的正面意思。据说,日本人会用“豕”给幼儿命名,是欣赏野猪的奋勇向前,有进无退的精神。
人们用猪的讨喜形象,寓教于乐。父母陪伴孩子成长,少不了给孩子读睡前儿童故事。《三只小猪》是许多孩子耳熟能详的故事。三只小猪分别用稻草、木材和砖块搭房屋,只有牢靠的房屋能成为小猪的避难所,躲避大灰狼的袭击。
华人自古喜欢使用同音或谐音字,以取得好兆头。殿试及第的进士,就以朱笔题名于雁塔。因“猪”与“朱”同音,“蹄”与“题”音谐,于是每当有人进京赴考,亲友赠以红烧猪蹄,寄寓“朱笔题名”。
猪,吃喝拉撒都在猪栏里,平时少活动,吃饱就睡,睡醒再吃,猪棚脏兮兮,雌雄交媾姿态丑陋;猪因而被人看作蠢笨、肮脏、贪婪、懒惰、好色和丑怪。事实上,那是被人驯养之后的家猪,丛林里的野猪是不一样的。
农历新年快到了。狗年之后是猪年,猪的吉祥祝语不多,或许只有“肥猪拱门”,也许还可用猪的同音字“诸”,诸事吉祥、顺利、如意。俗语说,“猪是家中宝,粪是地里金”,肥胖的猪被认为是传送福气的使者。
潮汕冠山,每年农历正月有“赛大猪”的活动,是从明代流传至今的春节民俗。“赛大猪”不是赛马赛狗之类的动物赛跑,而是比谁家的猪养得大、养得肥、养得美,一头五六百斤的大猪很常见,四五百斤更没什么奇怪。
猪也是多胎、繁殖力强、容易饲养的动物。我国政府肯定希望年轻国人在猪年里多生猪宝宝。迎接猪年漫谈猪,猪虽然让人以为它好吃懒做、好色贪婪、愚笨肮脏,但它也是老实憨厚、忠诚乐天、大智若愚、勇往向前的象征。
不过,有“猪”的成语寥寥无几,且是贬义的,如猪狗不如、猪朋狗友。猪,的确有轻蔑之意。清末民初,闽粤沿海的中国人一批批被卖到南洋,称为“卖猪仔”,做搬运货物、开矿拓荒等苦力。离乡背井到南洋的“猪猡”,遭人歧视和侮辱,许多人终身没有机会回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