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就对中华文化和学习华文华语有强烈的兴趣。因为父亲是华校生,让我能很舒服、很从容地在一个纯华语的环境中成长。我阅读大量书籍,不时创作,有时向本地报章媒体投稿。近期,和朋友有个想法,想把过去在报章刊登的作品结集成书,一方面想为过去的作品做一个总结,另一方面也想体验当本地作家的感受。

马来西亚和香港的出版社没有回复我,我猜想也许成本让它们觉得这宗生意不划算。让我惊讶的是,台湾一家出版社与我联系。那是城邦媒体集团的POPO原创市集,主打“即使一本书,也会出版”。

我上网查看,影印20本纸本书大约是新台币3200元(约150新元)。若资金有限,可以选择出版电子书,费用更低。他们的网站也提供分享平台,让读者阅读免费和付费的内容。对于这样的出版计划,我是相当心动的。

但是,我发现原来想当本地作家非常困难。我尝试通过各种渠道,为出书计划找寻资金。我只找到新加坡艺术理事会颁发的艺术基金,为有意出书的本地作家提供高达50%的资助。另外一个渠道是参加本地会馆的文艺比赛,会馆会把得奖作品免费结集成书,但通常是好几个作家作品的合集,不是单人作品集。这是我做了资料搜集后的整体印象,也许还有其他资助渠道,但我不知道。

听说本地的中文书销量一向不会太好,一些书店可能只会引进五本,若几个月后卖不出,就会退货。我须找货仓来储存这些书本。

我也在朋友圈中做了简单的市场调查,他们大多表示不会购买中文书,若真的想阅读,会去图书馆借阅。

后来,我尝试联络马来西亚、香港、台湾和本地的出版社,询问有关出书的事情。本地出版社都是私人企业,它们为了生存,为了确保公司不亏损,为作家出书的决策格外谨慎,这一点我可以理解。我联络上本地一家著名出版社,他们有意帮我把作品结集成书,但因为知名度不高,加上作品的“市场价值不高”,所以建议我自掏腰包出书。出版印刷1000本的费用大约是1万1000元,出版后必须自行推广。出版社也会把我的书推广给本地书局,让他们上架。

国家图书馆已经有不少阅读计划,与其停留在阅读,不如考虑与推广华文学习委员会合作,为本地年轻作家出书,或举办华文写作计划,鼓励本地年轻作家创作,也让年轻一代通过写作和出版,找到学习华文华语的自信。

目前,本地媒体如《联合早报》设有成人和学生文艺版位,为有创作欲望和野心的作家提供很好的发表空间。然而,本地的阅读风气和创作氛围整体不强烈,让出版书籍难上加难。

我想说的是,阅读和创作其实是相辅相成的,更是学习语言不可或缺的环节,因为它是实践所学的重要方式。根据国家图书馆管理局2016年5月至8月所做的一项500人阅读习惯调查,69%的年轻人在过去一年读过至少一本实体书,但一年平均下来每天的阅读量就很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