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1世纪,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日益关注,新能源技术被广泛视为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从电动汽车到太阳能板,再到风力发电,这些创新被视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对抗全球变暖的有效途径。然而,在这股可持续发展的浪潮中,一个更为复杂且多维的问题逐渐浮现:新能源是否真的如表面那般清洁无害?
尽管电动汽车在运行过程中实现零尾气排放,但它对整体环境的友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供电的电网结构。如果充电所需的电能主要来自于化石燃料电站,则电动车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碳足迹,并不一定就优于传统燃油车。特别是在那些依赖煤炭或天然气发电的发展中国家,即便使用清洁能源汽车,也可能间接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如北欧等国家中,电车确实比燃油车环保,因为大部分北欧国家的可持续能源占比高。因此,要充分发挥新能源汽车的环保潜力,必须加快向低碳乃至零碳电力体系转型的步伐。
除锂之外,还有三个金属被广泛用于制造电动汽车上使用的锂离子电池——钴、镍和锰。刚果民主共和国最南部的卢本巴希郊区有一个钴矿,但钴矿的开采自2011年以来,就遭到当地居民的反对。该钴矿是个露天矿,每周使用炸药爆破岩石两三次,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当爆炸即将开始时,警报声就会大作,这是让每个人停止正在做的事情,寻找掩护的信号。无论气温如何,无论刮风还是下雨,当地居民都必须离开家,去矿场附近的庇护所,严重影响生活之外,也污染周边的环境。
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对特定关键矿物质和稀有金属的需求,包括锂、钴、镍以及稀土元素等。这些材料是制造电动汽车电池、风力发电机叶片及太阳能电池板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遗憾的是,它们的开采往往伴随着重大的环境和社会代价。
综上所述,尽管新能源技术为应对气候危机提供希望之光,但我们也不能忽视背后隐藏着的一系列环境与社会风险,甚至在目前大部分国家以及地区中,新能源更多是政府机构的业绩指标(KPI)亦或是噱头,真正意义上对环保贡献不大。
此外,大规模建设风电场和光伏电站,也会给生态系统带来压力。这类设施通常必须占用广阔的土地面积,尤其是在人口密集区域,可能会导致生物栖息地丧失或者破碎化现象加剧。对于鸟类和蝙蝠而言,旋转中的风机叶片构成潜在的生命威胁。因此,在规划布局时,必须充分考虑生态保护需求,尽可能减少负面影响。
(作者是清华大学的马来西亚研究生)
然而,不规范的开采加工活动,造成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和周边生态环境破坏。锂矿的开采过程往往须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以及有毒金属的伴生,因此很容易对环境造成破坏污染。2023年2月,地方政府叫停失控的锂矿开采加工活动。
以锂矿为例,电动车大热促使世界对于锂电池的需求大增,最直接的就是锂金属价格的不断攀升。诱人的经济利益,催生锂原料开发热潮。中国江西宜春在2008年就提出打造“亚洲锂都”,希望能够抓住锂电池的契机。
除了上游原材料提取外,新能源产品生命周期末端的管理,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例如,废旧锂电池若得不到妥善处置,将会释放出重金属污染物,对土地和地下水造成不可逆的危害。虽然目前已有针对电池回收利用的技术研发进展,但由于成本高昂且效率低下,尚未形成成熟高效的循环利用体系。如何建立和完善覆盖全产业链条的闭环管理模式,将是未来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印度尼西亚的奥比岛上,由于有一座镍矿要开采,当地居民不得不迫于压力,接受政府补偿并搬迁,因为镍矿具有国家战略意义。为了给镍矿让路,周围的原始森林遭到砍伐,附近的河流和海洋被沉积物填满,污染曾经原始的海洋环境。当地居民都说,河水现在已经不能喝了,因污染太严重,平时清澈湛蓝的海水,一到下雨天就变成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