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刚开始做记者的时候,须要通过各种途径挖掘新闻当事人的身份、生活近况、职业等背景资料,最常用的自然是各种社交媒体。但凡注册过账号,使用过社媒,就很难完全抹去自己的网络足迹。在各种社媒翻转腾挪之间,偶尔会好奇前辈们在前社媒时代是如何搜集个人资料的。根据使用者的身份与目的,这类行为也有不同的称谓,例如记者为新闻报道展开的人物调查是“资料搜集”;若是网民对特定个体有针对性的搜索,那就是“人肉搜索”;若是企业对另一家企业做背景调查,那就是“尽职调查”。

在现实生活里,“人肉搜索”已经成为网络暴力中最常见也最容易实施的一种方式。来自欧洲委员会的相关数据显示,超过70%的网络暴力案件涉及人肉搜索行为,而针对女性的网络暴力问题在全球愈发严重。

尽管“人肉搜索”本质上是一种非法侵权行为,但法律针对这种行为的规制显得相对滞后。许多国家和地区尚未制定完善的法律条文制裁这类行为,仅依靠现有的隐私法难以起到有效的威慑作用。

以新加坡为例,《防止骚扰法》2019年进一步修订后,加强应对网络暴力的措施,允许受害者向法院申请保护令,禁止网络暴力者继续骚扰。但在现实中,面对海量的网络暴力案件,实际操作中的取证、定责以及执行仍存在挑战。

除了从法律法规预防及遏制人肉搜索等网络暴力行为,也有许多网民自下而上,利用网络平台现有的规则来保护自己,这些生活实践经验充分体现民间智慧。以小红书为例,虽然须要实名注册,但也提供了自定义用户名的功能。因此不少用户将自己的用户名改为“momo”,头像也换成相同的图片。当数十万乃至上百万的用户都用着同样的用户名、同样的头像时,就起到隐藏个人身份的效果,神似2005年的电影《V字仇杀队》里成千上万名伦敦民众戴着盖伊·福克斯面具走上街头的一幕。有意思的是,电影里的民众所反抗的对象是被自己推上权力巅峰的人;小红书上的momo们想逃避的,却是其他和自己一样的网民。

(作者是伦敦金融从业者)

漫画体现当时人们普遍对于互联网的理解,认为用户能够以一种不透露个人信息的方式与别人交流。现在再回过头看,只能用另一句网络用语来形容当时的网民“好傻好天真”。现在在网上,只要稍不注意,从姓名到包括住址在内的联络方式等信息都会被泄漏,更不用说知道屏幕的另一端是人还是狗了。

在早期的互联网上,其实并不难隐藏自己的身份。1993年7月5日的《纽约客》曾刊登一幅漫画:一条坐在电脑前的狗,与坐在地板上的另一条狗说出了漫画的标题:“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句话之后常被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