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的有顾雏军案、重庆扫黑波及大量民营企业家案,近的有兰世立案、孙大午案。当然这些是比较有名气的,还有不少中小企业因为种种原因,企业家成了被告,企业主被拘,企业无人经营,账户被冻结,正常资金经营往来受阻,导致本来正常运转的企业倒闭,员工失业。所谓兔死狐悲,此类事情的出现,给创业者、民营企业家心理上带来明显的打击,对他们的进取精神起到消极瓦解作用。

7月19日晚间,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外发布《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八方面提出31条具体举措,核心目标之一在于提振民营经济发展信心。随后,全国各行各业都紧锣密鼓岀台一系列发展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的政策和措施。这无疑是个好事情,至于效果如何,个人却认为尚待观察。

作者是中国经济学者、财经专栏作家

无可否认,“不管白猫黑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的思想,为中国改革开放突破传统僵化的思想观念束缚,带来深远影响,使改革开放的思路更加宽广,新思想、新观念、创新不断涌现。但是,这种指导思想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消极影响。

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证明,中国的民营经济、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具有顽强生命力,他们不怕难,却怕政府的政策不连贯,时刻在变,今天投资的项目,明天得不到基本保障。怕自己“夜壶化”,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又抬又捧,不需要的时候弃如敝履。他们更怕国内舆论变、怕国家方向变……这种种的担忧,无疑加重了企业的焦虑,侵蚀了改革开放积累的信心基础。于是,民营企业家中能跑路的跑路了,不能跑路的消极应对,有的则干脆躺平。

极左思潮极易回流

简单来说就是,当前中国民企信心不振,就其本质而言,根本就是一场中国式的信任危机!

从舆情上看,社会上的反应没有预期那么热烈。除马化腾等人撰文表态之外,其他民企的大佬都三缄其口,包括一些中小民企老板在内的普通民众,反应也比较平淡,不像过去每当有重大改革的利好政策岀台时,那么欢呼雀跃。一向见风就是雨的中国网民,这回也没有掀起一波什么格外的情绪高潮。为何会如此?

笔者就曾亲见过某城某区的某街道(中国行政区划之一,行政地位与镇、乡相同,属乡级行政区),为了落实社区人居环境整治,开始对辖区主干道进行景观改造。作为景观改造工作的最重要部分,就是拆除沿线商铺,街道办事处给出的理由是“这些产业形态低端”。这些经营主体既没有违法也没有犯罪,仅仅是因为行政主管部门代替市场,将它认定为“低端产业”,他们就不得不结束生意。至于他们在这门生意上投入了多少资金和精力,以后生计如何,相应的主管机关仿佛是无须考虑的。这种恣意而治的典型,莫过于前几年的一纸行政命令,令教培行业被彻底洗牌。

但民营经济信心不振的最根本原因,却在于如下几方面:首先在本就走弱的经济背景下,某些地方和部门恣意而治,一些超乎常理的治理手段,确实打击了民营经济的信心。近年来,某些地方和部门陆续岀台一些侵蚀民企,限制和打压民营企业家、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具体政策性措施。

再次是近年来中国国内的舆论转向。在中国这样一个极左思想根深蒂固的社会大环境里,许多极左思潮极易回流,近年来这种趋势就非常明显。一些所谓网络大V、学者、官媒掀起的一波又一波抵毁民营经济、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的噪音,甚嚣尘上。他们要么极力贬低甚至否定民营经济在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要么认定中国的民营经济已完成历史使命,应该退岀历史舞台。

在这套指导思想影响下,中国国民逐渐形成凡事“可以不考虑手段,只要达到目的就行”的价值观。在这种价值观指导下,中国很多民企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确实带有一定程度的原罪。事实上,这也成了当下大量民企头上悬着的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

客观地说,中国民营经济当前的信心不振,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综合因素所致。它既有中国经济转型的影响,也与民企自身结构调整有关,同时还受到国际地缘政治的巨大冲击。在众所周知的国际经济与政治形势下,中国长期出口增速下滑恐怕趋势难改。

其次在于对民营经济权利、对民营企业家人身权利的保障不足。

正是在以上几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致使社会上很多人以为中国的风向要变了、政策要变了、形势要变了,一时间人心惶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