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玉林山惨案”的发生,已经过去80多年。由于历史久远,网上也查找不到多少相关内容,但我不愿这一段血写的历史就此被遗忘。
距离“玉林山惨案”的发生,已经过去80多年,由于历史久远,网上也查找不到多少相关内容,但我不愿这一段血写的历史就此被遗忘。《为了忘却的记念》本是中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为了纪念“左联五烈士”而写的一篇文章。我这里斗胆借用先生的题目,来纪念那20余名“壮志未酬身先死”的南洋华侨机工。他们那矢志报国的拳拳之心、悲惨不幸的牺牲,令人为之动容,可谓“长使英雄泪满襟”,应该被永远铭记!
(作者是中国云南教师)
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中国中央电视台评选的“感动中国人物”,曾把“特别致敬”献给了“抗战老兵和爱国侨胞”,其中就特别提到自愿回中国支援抗战的3200余名南洋华侨机工。我想,这其中自然包括在“玉林山惨案”中不幸罹难的20余名华侨机工。我2020年曾专门到位于开远市、1911年兴建的滇越铁路医院(现已改名为红河州第四人民医院)查询过,但由于资料残缺,已经无法知晓这些烈士的英名。倘若他们在天之灵,知道抗战最终胜利了,祖国安全了,应该也会含笑于九泉吧。
这些怀着一颗赤子之心,自愿回中国服务的华侨机工,还没有开始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技之长,就不幸遇难,让人感到无比悲痛和深深惋惜。在昆明滇池畔的西山,矗立着一座由云南省政府出面修建的“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因为地处著名风景区,游人如织,纪念碑一带,很是热闹,碑前常摆放着不少鲜花、香烟,甚至还有盛满白酒的酒杯;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玉林山惨案”的发生地,却没有任何纪念物。我1990年代在昆明读大学,寒暑假经常乘车往返于昆明与河口之间,火车经过玉林山车站,见不到纪念碑之类的建筑,也是后来才知道这段几乎被湮没的历史。
可以想象,在80多年前,会开汽车的人应该是不多的,家里有车的估计就更少了。这些华侨大多出生在小康或者富裕家庭,才有机会接触到汽车,学会开车;或者是从事驾驶这个行业,那在当时也是个很吃香的职业。他们放弃十分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平静安宁的幸福生活,离别父母、抛妻别子,辗转回中国,服务抗战。爱国之情,令人敬佩。
1939年2月,为了支援抗战,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向东南亚地区的广大华侨发出通告:招募司机,回中国参战。面对日军侵华,爱国华侨青年义愤填膺,和国内同胞同仇敌忾。他们积极响应号召,原本只计划招募550名,报名者却数以万计。经过严格的考核、选拔,最后,有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共计3200余人回中国服务。这就是抗战史上著名的“南洋华侨机工”。
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悲壮历史中,有一个特殊群体,曾留下可歌可泣、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丰功伟绩、特殊贡献,不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应该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之上。
这些归心似箭的华侨机工,有的走海路,乘轮船辗转海防、香港等地秘密回中国;大部分则选择走陆路,从缅甸、老挝、越南回中国。其中,不少华侨机工选择乘坐连结中越两地的滇越铁路回中国。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日军凭借海、空优势,迅速封锁中国东部沿海的绝大部分港口。当时,友好国家支援抗战的物资,只有通过陆路运入国内,而位于云南的滇缅公路就成为一条重要的物资运输通道。然而,严峻的现实却是:这条云南20余万军民仅用九个月时间就抢修出来的近千公里“抗战生命线”,路通了、车有了,却严重缺乏司机,大量宝贵的军用物资在车站、在路边堆积如山,却迟迟运送不到急需的抗日前线。司机不足,已成为迫在眉睫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整个抗战期间,以陈嘉庚先生为代表的东南亚地区广大华侨华人,为了支援抗战,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的是既出钱,又出力,爱国之情,天地可昭,日月可鉴。特别是新加坡地区的华人华侨,为此,还在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入侵东南亚地区后,遭到残酷报复,牺牲巨大,让人心痛。这些炎黄子孙、海外赤子,历尽磨难,其中不少人流尽了最后一滴鲜血。
1939年9月23日晚上,一列载有归国南洋华侨机工和汽油等军用物资的列车,行驶到位于云南开远境内的玉林山附近时,由于下雨,铁轨湿滑。这一段铁路偏偏又是几公里的长下坡,最终因刹车失灵,列车出轨倾覆。祸不单行,司机在下车用棉纱点火照明查看情况时,又不幸引燃了泄漏的汽油。风助火势,八节木质车厢全部被引燃,很多乘客从睡梦中惊醒,来不及逃生,就被熊熊大火吞没。天亮以后,大火才逐渐熄灭。事后统计,总共有80多名乘客葬身火海,其中就有20余名“华侨机工救国团”成员。这是滇越铁路自1910年建成通车以后,伤亡最惨重的事故之一,史称“玉林山惨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