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当我们想要握住技术发展的双刃剑,势如破竹般斩出一条捷径,就不得不直面“科学怪人”(Frankenstein)困境——人类最终无法掌控自己的创造物,这是英国作家玛丽·雪莱1818年创作的科幻小说中的情节。当似人非人的怪物对创造自己的科学家说出“你是我的创造者,但我是你的主人”时,这篇小说便成为了一则现代寓言,具有超越时代的启示意义。
最后,有别于真人面试官,AI面试官择人标准并不透明,它与应聘者的关系就像单面镜,蒙上了一层科技的阴影。应聘者无法发问,也无从发问,AI算法由于涉及商业机密,显得神秘和无从考据,甚至在法律层面也缺乏详尽的规定和审查制度。现已有多个专家提出警告,呼吁重视非技术人员和弱势群体在AI运用的发声渠道。
速度快、成本低、效果好,更多企业开始“重用”AI面试官,屡被提及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避免人为因素干扰面试结果”。但是,AI算法一定比人类思考更公平吗?
原来,对于技术失控的恐惧,早在200年前工业革命时期就已经开始。如何在人类社会的话语体系中,及时为AI等新兴技术厘定边界,梳理伦理关系和规则制度,处理好人、自然和技术之间的关系——这是贯穿现代社会发展的深重命题。
但即使有如此多隐患,AI面试官却没有喘口气的机会。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已宣布为人工智能HR“升职”,赋予对员工进行内部考核的权力。一路狂奔,这几乎是AI在所有领域的宿命。
春季,毕业季,也是招聘季。你忐忑地打开心仪公司发来的面试链接,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动画人物——没错,你的面试官是AI,它在解读你的答案以外,还会分析你的语速声调和一颦一笑。
在疫情推动下,伴随对节约成本的追求,AI面试官已成为更多公司初筛应聘者的好帮手。美国HireVue公司是这方面的领先者,官网上说它“为850家公司更快更好地提供人才”,包括摩根大通、新航等国际知名公司。联合利华的AI面试官早在2016年“上任”,雷厉风行地将招聘周期缩短了75%,并称一年能省至少100万英镑(约166万新元)。
另外,当AI在大数据中“钻牛角尖”时,偏见只会成倍放大。据路透社报道,亚马逊公司从2014年开始试用AI筛选简历。由于科技业男性应聘者更多,AI在学习近10年提交给公司的简历后,学会了“性别歧视”,对女性标识或女性常用词自动降级。亚马逊尝试加入中立算法,但不能避免类似偏见再出现,只能解散项目。前人付出无数努力打破的偏见,在AI算法中“无辜”地重现,这让人们再度质疑人工智能HR的公平性。
首先,AI面试官若要成功选拔人才,就要将企业择人理念转化为精准算法,这并非易事。HireVue称自己的AI面试官能从1万多个不同维度(包括肢体语言、眼神活动等)评估候选人,但AI如何正确界定眼神动作背后的内涵,并与企业用人需要结合?对此并无公开透明的解释。值得注意的是,HireVue曾将“面部表情分析”功能列在评估维度中,受到众多应聘者投诉。专家指出,用面部分析确定情绪,在基础科学上有缺陷,电子隐私信息中心也于2019年向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投诉。HireVue最终宣布取消这项分析。
(作者是《联合早报》数码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