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是,我们眼下仍处在全球植物基食品市场增长的早期阶段,还有一段简短的窗口期,留给亚洲作物加入竞争——作为全球最大的外资食品和饮料研发中心聚集地,新加坡早已凭借独特优势,为引领这一潮流转变做好充足准备。

一项类似的搜索,也在新蛋白领域更为低调地进行——堪比清洁能源的食品。这是一场探寻口味、质地和营养都恰到好处的作物,为新一代植物基蛋白研发提供动能的全球竞赛。

(陈维宁是南洋理工大学范佑安讲席教授及食品科学与技术项目主任。他也是亚洲发展银行顾问参与过大湄公河区域的永续农业计划)

扫视植物王国,我们会发现众多作物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如果投资充足,这些作物也具备获取丰厚利润的潜力,就像植物肉蛋奶产品中的成分一样。但也许没有什么比看似不起眼的绿豆更令人惊讶。

在“未来食品”领域淘金可能大有所获。2022年,亚太地区超越北美,成为全球植物基蛋白领域投资额最高的地区。即使大多数行业的全球投资额都在下降,该领域的投资额依然同比增长了30%。在过去的七年里,亚太地区的新蛋白公司获得惊人的12亿美元(约16亿新元)投资。这正表明闲置的资金规模之巨。

同样,小麦等谷类作物的产出规模,也已在过去50年间翻了近三倍。相比之下,豆类(包括绿豆)产量只增加了相对微薄的60%。这正是投资缺乏导致开发不足的典型案例。

在植物肉蛋奶新应用中发掘本地作物潜能的益处是清晰可见的:新加坡可以进一步加强与邻近农业中心的联系和贸易,区域生产商可以从不断飙升的植物基蛋白利润中,获取应得的份额,而亚洲也可以将食品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一偏好的附带效应,是亚洲的植物基蛋白生产过度依赖西方出口,为供应链带来不必要的不稳定,也使得本地食品制造商失去本可赚得盆满钵满的大好良机。倒也不是植物基食品制造商不愿在混合物中使用本地成分。确实,领跑全行业的Eat Just, Inc.去年在新加坡破土动工,打造本地最大的植物基蛋白工厂,明确要求扩大其绿豆基蛋产品JUST Egg的区域生产规模。但是,在关键障碍得以清除之前,以本地作物为特色的产品,将仍在一片大豆的汪洋中占据极少数。

通过快速收复包括植物和食品科学在内的高科技研发失地,狮城可以赋能本地作物在成本、蛋白质含量、功能性和产量上,与西方成分相竞争,释放作为植物基动力源成分的全部潜能。

(瑞恩·胡伶在亚洲新蛋白智库亚太区优质食品协会任职高级通讯经理)

每当新行业兴起时,某些原先被忽视的原材料就会显得愈加可贵。比方说,为了满足对清洁能源日益增长的需求,许多企业翻遍全球采掘急需的稀土金属,以加速太阳能面板和电动汽车的生产。

正如亚太区优质食品协会(Good Food Institute APAC)的最新报告所显示的,已经在中国、印度、泰国、缅甸和印度尼西亚广泛种植的绿豆,与更常用的植物基成分相比,具有几项天然优势。它不仅口味、质地皆温和怡人,致敏性也比大豆或小麦都要低得多。传统中医还认为,绿豆具有“降火”功效,可以清除“内热”。因此,以绿豆为特色的蛋白产品,可引发消费者蕴藏于心的深厚熟悉度和信任感,为提升市场接受度铺平道路。

部分原因在于,绿豆和其他区域成分在以蛋白质为重点的研发项目中,被不幸忽视了。相反,大豆生产国耗费数十载优化作物,通过创新育种程序降低成本。结果就是,生产商可在每一英亩土地上收获的价值,早已不止于翻倍。

然而,尽管这些益处显而易见,绿豆和其他区域作物,仍未见于大部分植物基蛋白成分列表中,这一缺席不可谓不引人注目。在2022年发布于东南亚的植物肉产品中,有77%使用了大豆或小麦作为蛋白质来源,而这些成分主要栽培于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