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先生以不同人生阶段创作的诗为线索,讲述这些诗词背后的故事,总体看来更像是一部自传。对于诗,我是外行,充其量也只是爱好者,尤其是古诗。但盛先生的这本书引起我极大的兴趣,因为从作者简介以及书中盛先生的记载来看,他退休前先后是本地多所高等院校非中文领域的掌门人,工作多以英语进行,似乎和华文诗词没有多少交集。但从书中来看,诗一直存在于先生的生活中,成为他“言志”“载道”和“传情”的工具。诗中的“志”“道”“情”超出了“家国天下”的华族传统情怀。
盛先生和德士司机都在本地土生土长,毫无疑问都是诗歌的爱好者,早年学习的古诗词直到今天,依然在他们的生活中留下或深或浅的痕迹。
在小学阶段,古诗词可以作为课本单元主题的补充学习材料,引导孩子体会语言之美。例如在学习数字的单元可以补充《山村咏怀》;在和亲情相关的单元可以补充《游子吟》;爱护小动物的单元可以补充白居易的《鸟》;在和友谊有关的单元可以补充《赠汪伦》等等。这些学过的古诗词还可以作为课前朗读的材料。只要引导得当,孩子是会喜欢的。
总之,古诗词是语言宝藏,其中有生活、有艺术、有意境、有情操……,是来源于生活中的语言艺术。即使在华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新加坡,只要家长和教师引导得当,它依然可以继续存在于孩子的生活中,为他们的生活提供精神养分,就像前面提及的盛先生和德士司机一样。
无独有偶,一次出门搭德士。德士司机是一位老华校生,在交谈中他滔滔不绝地说出了很多首古诗词,并说这些都是小时候上学时老师教的。德士司机不无遗憾地说,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学这些了,甚至都不屑于说华语,这样下去很不好。这时目的地到了,我含糊其辞地跟他说再见,然后匆匆下车。
古诗词内容丰富,难易不一。不同华文水准的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能够欣赏和学习的作品;不同年龄段的人也可以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来学习。在孩子语言发展黄金期的学前阶段,家长可以利用古诗词的声韵之美,作为孩子语言启蒙的材料。家长可以把古诗词当摇篮曲反复念给孩子听,念的次数多了,孩子自然就记住,到开口说话的时候就能出口成章,非常有趣可爱,无形中也提高了孩子的语言能力和记忆能力。
年初在图书馆阅读时,无意中在本地藏书角落翻到盛怀民先生的《尘根一古稀》。此诗集是盛先生以诗的形式,叙述他在不同人生阶段中经历的“景”和“情”,通过言简意赅的诗,阐述他的人生感悟以及对社会现象的一些看法。这些诗也体现了他的价值观、情感、理想和信念,所谓“诗以言志”“诗以载道”“诗以传情”。
除了课堂学习外,也可以结合孩子的兴趣,比如书法、国画、华乐等,引导孩子从艺术角度欣赏古诗词。书法、国画和华乐与古诗词一样,都是从不同角度来表达和诠释华族传统文化:书法和国画从视觉艺术角度;华乐从听觉艺术角度;古诗词则从语言文字角度,可谓殊途同归。古诗词用不同风格的字体写出来就是书法作品;有些国画表达的是古诗词的内容;古筝、古琴和二胡等华乐器,弹奏的很多曲目是从古诗歌改编而成的,如《关山月》《渔舟唱晚》和《菩萨蛮》等,演奏者边弹边唱,音乐和语言完美结合。因此将古诗词与孩子喜欢的艺术结合起来学习,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最后,我想借用余光中在散文《听听那冷雨》中的一句话结束本文:“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因此,一首首古诗词就是一片片天地。
孩子稍大一点上幼稚园后,老师可以找配有音乐的古诗词,当歌曲教给孩子一起唱;还可以加上相应动作,让孩子在唱唱跳跳中轻松学会。
到中学阶段,孩子的思维和生活经验达到一定的高度,华语的理解能力也有了较好的基础,可以引导他们去欣赏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操之美。此外,很多古诗词也记载了华人传统节日及习俗。学校和社区在庆祝节日时,也可以将相关的古诗词融入节庆活动中。
古诗词是华族文化宝库中最耀眼的明珠。流传下来的第一部文学作品就是作为诗歌集的《诗经》。古诗词的声韵之美、含蓄简练的语言美和丰富的艺术想象空间,经受了千百年来的时间考验。就个人修养而言,诗词的作用不言而喻,“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作者是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