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

文章不长,触及的却是宏大主题。多元的国家、庞大的人口、仍在演进的病毒和疫情、不断调整的政策、个性化的感受……让文中的观点和诘问充满矛盾和纠结。怎么能不矛盾呢?整体与个体、多元与统一、长远与当下、确定与不确定,本就是一组组矛盾;要把这一组组矛盾全部统筹起来,下判断、做决策,任谁能不纠结?!落笔千言会纠结表达和取舍,做决策则攸关成万上亿人的健康安危,又会是怎样的斟酌掂量、辗转反侧。

看到李慧玲社长新作《教我如何思考她》(11月12日言论版),一口气读完。仍旧是细腻的笔触和深度的思考,字里行间透着对中国的熟悉和温度;连题目都让人不禁莞尔,应是典自刘半农老先生那首《教我如何不想她》吧。

这也让我忆起习近平主席曾经提到,决定武汉封城的前一晚,他彻夜难眠。试图站在他的角度想想,怎能安眠?病毒到底致死性、传染性怎么样,远不清楚;封城,1000多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吃喝拉撒、看病就医,怎么管?不封城,正是春节人口流动高峰,这1000多万以外的近14亿人的安危,如何保?纵使各方面统计数字摆在桌前、各层级反复开会商议,但最终的决策还要一肩扛。甚至连多考虑几天的时间都没有,因为每一天都涉及百千万人的进出流动……

更难的是,当时正确的决策,什么时候就要与时俱进?何时调整才不算太早或太晚?面对几百万人的决策,换成10几亿人时,又会有怎样几何级数的复杂升级?方向正确、时间恰当的决策,在每一层级、每一地域落实时,又需要怎样把握因地制宜、轻重缓急?这一过程中又会发生多少理解偏差、执行折损、个体差异?文中所问的,“个体的尊严和感受,会不会被记忆?该如何被记忆?”是啊,那些自己的和朋友的、沿海的和西部的、短期出差和长期居住的、青年精英和年老体弱的,是不是都该记忆?如何记忆?任何一项成熟政策都须要统筹整体与个人、多元与统一、当下与长远;作为政策的攸关方,又何尝不应如此呢?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个决策的历史担当、全局把握和深远意义,恐怕怎么说都不为过。但当时各种喧嚣刺耳的不理解、不支持、不接受,可还有人反思和提及?封城期间城内城外每一个个体所承受的困难苦闷伤痛,可还被世人记得和感激?个人得失又如何在1000万、14亿、70亿的宏大背景下去计量评估?这就是新鲜的历史,这就是复杂的现实,是决策者每天要面对的困难抉择。

不禁想起观看李显龙总理在国庆群众大会上,用三种语言对不同群体发表各有侧重的讲话,那种掰开揉碎、苦口婆心,看着都替他感到难与累。昨天新闻看到巴西老总统卢拉现场飙泪,因为2亿多人口的巴西,当下居然有一半人很难饱食三餐;而一听说他要重点减贫,巴西股市应声大跌,因为资本不感兴趣!一边是受苦的民众,一边是窘迫的国库,卢拉总统该如何两难抉择、悬丝前行?

从防疫说开去,庞大中国前行的每一步,大抵都是如此的多元复杂艰难险重。比如大家都关心的共同富裕,都深知这是长远发展、长治久安、人民期盼的必需,但谁知道到底怎么推进,才能既不打压富者又有效扶助弱者?如何不拉慢东部又加快协同西部,如何善用社会政策工具又确保市场机制正常充分运作?新加坡这方面已经做得很好,也仍在努力更新社会契约,解决新出现的不公平。中国这样一个人均才1万美元、城乡区域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恐怕更须要“急不得,也慢不得”的长征般推进。再比如“中国式现代化”,新加坡走出了一条成功的、不同于西方的、具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有很多值得中国学习借鉴的宝贵经验。但这些经验真放到国情社情民情别具特色的14亿人口身上,恐怕还须要从头设计、取舍转化。

文中提出了一连串的思考,令人颇受启发。“是不是不能只凝视某一个时间点”?是的,真的须要综合考量时间、空间、方位……“这一年看中国,会是转折点吗?还是现在的情绪也是短暂的?”嗯嗯,三年来各种巨变,这期间每一次情绪反转波动,悲喜交加或酸甜苦辣,都归于平和,并厚重丰富我们,也不断告诉我们,情绪化无益,唯有直面困难、勇毅前行。如果2035年中国依照自己的计划实现目标,“到时整个世界会是怎样的一个世界”?看到这个提问,再一次令人莞尔。这是不是梁漱溟老先生那句问话的时代版?我想,一定会是一个更好的世界。因为中国、新加坡连带着整个地区都迈进了更美好的生活,这个世界距离我们期盼的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目标,一定更近了一大步。为了这一天早日到来,值得我们接续艰苦奋斗,需要我们紧密携手前进。

(作者是中国驻新加坡大使)

站在当下,望向前面漫漫征程路,中国面对的基本上全是无人区了。没有任何国家、任何人可以提供拿来即用的经验,也没有任何人、任何决策可以保证当下正确,将来还正确。怎么办?只能一边探索一边学习一边总结一边改革,不断深化认识把握规律。在这样的背景下,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这些历史经验的每一句便都鲜活起来、闪耀着光芒,为前行的队伍提供指引,让这个大国大党在经过历史充分验证的大路上,沿着正确的方向,每一步都如履薄冰,每一步都容错纠错,每一步都自信自省、勇毅前行。

中国,这个复杂的多元的古老的年轻的厚重的奋进的大国,到底该如何思考她?没有人能给答案,也没有答案。在我看来,不妨少一些过于理想化的期待,多一些务实踏实的思考。因为从来没有完美决策,如果真的一个群体觉得完全如意,一定意味着很多群体很不公平;不妨少一些即时简单的评价,多一些全景的环顾与反思。因为即使是个人亲历故事,但如此就判了一项政策的成败,也一定是忽略了决策的复杂性和受众的多元性;不妨多一些同理心和耐心,少一些求全心和急躁,自己行事与阖家共事尚且千差万别,更何况是上亿个家庭的协同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