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是我读着女王的新闻、重温着历史时,浮现的记忆碎片,但也仅此而已。对于女王陛下,总觉得敬佩可以,但大可不必捧上天去。
回光返照了70年?
发新闻发到要“吐”了
1989年,我在国大。那天中央图书馆下方,等着迎接贵宾的人把路的两旁挤满了。但我大半天都在图书馆里。想来年轻时我就是个死硬“共和派”,写东西看杂书的兴趣,要大过走几步路去看英女王真人版。
再有的印象,是2012年,伦敦奥运开幕式上,女王玩了一把007,从直升机“一跃而下”。这一幕有人说是神来之笔,我却觉得很假很幼稚,远不如恢弘大气的“工业革命年代”。当看到一支支大烟囱拔地而起,底下工人在大炼钢,加上织布机的轰隆隆响,资本家个个踌躇满志……绝对是惊艳时刻,对英国人的创意大为折服。
我呢?说真的,内心没多少涟漪。也许兴替之事,读多了,也看透看麻了吧。
作为个体,女王当然有她了不起的地方。那么漫长的一生,由始至终敬业乐业,在虚位君主这一身份符号和职责上,做到少说也有80分吧。你想在生命的最后第二天,本该留给自己的,却还得撑着身子梳妆打扮,行礼如仪地接见一个曾经很不喜欢她,认为君主制早该被唾弃的新任首相——另一个伊丽莎白。这种专注和投入,已近乎工匠精神,是值得大大给一个赞的。
新上任的首相,头发比前任整齐多了,但头脑一样疯狂。她的特拉斯经济学(Trussonomics)一开局,就是金融大震荡,股、债、汇三线全输到脱裤;人们受不了整10%的通胀率,开始走上街头;苏格兰和北爱尔兰蠢蠢欲“离”;还有不远处的欧洲大陆,核战争的阴影越来越真实。
我们呢?有幸也有不幸。英国人统治了140多年,缺失肯定不少,当中两大污点最让人难以释怀:一是大做鸦片生意,荼毒了很多人和家庭;二是面对日本侵略军时外强中干,轻易就让新加坡沦陷,导致好几万华人被屠杀而成了冤魂。但英国人的社会治理,并不那么高压和野蛮,走时,还留下一些不错的硬件和规划,以及一套贴近西方文明的制度和价值观。此外,精英阶层还继承了英文英语,并善用了这一竞争优势。
只不过现实中的英国,正遭遇大麻烦。
当我不只一次读到,有人提出的拥护理由,竟是王室每年花费纳税人多少千万英镑,却为旅游业赚进多少亿时,不禁为英国人心生悲凉。想象中国人有一天,突然决定:还是让爱新觉罗氏复辟吧,因为可以卖门票和周边产品,国家可以大大创收,会有多荒诞?
上个月刚接受《联合早报》专访的律师公会会长陈锦海,就在博文中嬉笑怒骂,驳斥了CNN一篇说斯人已逝,新加坡人都为之悲痛的报道,读了不禁莞尔。我一个同事,开会时说发女王新闻发到要“吐”了。当然,同事是故意夸张,纯粹博众人一笑。
小脑瓜里,应该不知道“女皇”就是英女王,芳名伊丽莎白,以为是皇后的泛指。对她1972年到镇上探访的事,也是长大后才听闻。唯一没忘的,是我的很多旧邮票上,总有个英女王的人头剪影。
可见,在一些前殖民地,女王代表的不是大英荣光,而是一段黑暗的历史,里头有着许多压迫和掠夺,以及斑斑血泪。
西方新生的一代,对于王权尤其排斥。在他们的反基因学观念中,没有龙生龙、凤生凤这回事,而世袭制更悖离了公平性这一普世价值。也许偶尔,王子和公主的八卦,再点缀点好莱坞花边会令他们感兴趣,但进入到政治场域,他们会很本质地问“你凭什么?”传统派说它提供了团结和稳定作用啊,但年轻人不会认同,甚至觉得吾王万岁这一套已落后到不行。
英国正遭遇大麻烦
她的“他们”,是1950年代争取独立的茅茅起义先辈。那场斗争极为血腥,死了上万肯尼亚人,还有约15万人被关押和遭受酷刑。当时已是英女王治下,英国政府直到2013年才公开道歉。
作为个体,女王当然有她了不起的地方。那么漫长的一生,由始至终敬业乐业,在虚位君主这一身份符号和职责上,做到少说也有80分吧。这种专注和投入,已近乎工匠精神,是值得大大给一个赞的。然而,敬仰归敬仰,她家的日不落帝国早已衰微,君权更是越来越和这个时代的精神格格不入。
一切就有如这句网络流行词:没有最坏,只有更坏。就在英国人的信心指数一路探底,集体的挫败感无以复加时,王室完全帮不上忙,连精神慰藉,也似有还无,甚至可有可无。
(作者是《联合早报》副总编辑)
哪怕英王室一脉已延续了千年,传统的老本还在,场面和仪式感可以做到十足。但当你把历史拉长来看,女王这70年,极可能仅仅是回光返照。整个“想象的共同体”——王权的根基,其实一直都在被质疑、被撼动。有时是公然的,有时是在悄无声息中。就如同王室徽章上那句陈腐的“我权天授”(Dieu et mon droit)格言,如今还有多少人相信呢?
年纪越轻,这种看法越是强烈。根据舆观(YouGov)的调查,65岁以上的老英国人当中,支持王室的仍高达74%,但来到18岁至24岁组别,支持率竟断崖式掉到只剩24%!巨大的代际反差让人吃惊。人生到了73岁才正式上班当国王,签名时为我们示范“呲牙咧嘴”是个什么表情的查尔斯三世,有能力回天吗?答案世人皆知。
儿时,住女皇镇附近。
国葬的那几天,女王的事迹连同一堆王室新闻和照片铺天盖地而来,哀荣堪称前无古人。总有人会心有戚戚吧,我想。但留意身边的人,不管什么年纪,感伤或缅怀者少之又少。
当然我不认为,英国这个老牌的君主立宪制马上就要废了。它最多只是得了慢性病,但依然能走能跑。此外,子民中,也还有很多人会为新王打气,或持续关注着他的两个儿子是否已和好如初,品评两个儿媳究竟孰优孰劣。当下一场马车上的“世纪婚礼”到来时,人们还是会被浓浓的幸福感感染,然后莫名地,就都嗨了起来。
伦敦桥倒了,一个时代落下了帷幕。英国人如有感伤的话,也许真为了一个熟悉的老奶奶身影的离去;但更多人叹息的,是往者日落之不可追,以及来者,一个漫长的、民族的衰败已然注定。
然而,敬仰归敬仰,她家的日不落帝国早已衰微,君权更是越来越和这个时代的精神格格不入。
建国过程中,这些DNA起到了关键助推作用,而我们也做对了一些决定,并且使上洪荒之力,否则你很难解释,何以殖民地“毕业”的那么多,但最终“事业有成”的,却只有新加坡和少数的几个。
放眼全球,保守派正处于劣势,到处尽是要求变革的声浪。未来君主的数量就算不变少,气场也会一个个减弱。在帝王家,不是不可能养出谦卑、善良、又有能力的王者,但还是得赌点运气。更大概率,是产出骄奢、荒淫、何不食肉糜这一类活宝或者巨婴。远的我们比较陌生,近的就有东南亚国家的例子。
应该这么说,是英国人的文官和议会制度,让我们受益匪浅。真要感激的,是这些“国之利器”,而非王室的任何恩典,也无关乎英女王这70年的“母仪天下”。
CNN还有一篇报道,写非洲人对女王的观感,说社交媒体上很多人在翻旧账,一些则分享老一辈口耳传下来的当年的各种屈辱和不堪。一名肯尼亚女子写道:祖母经常话当年,说她们总是被殴打,丈夫被强行带走,留下孩子让她们独自抚养。她的结尾是:“愿我们永远记住他们。他们是我们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