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加强社会契约,举国上下就得更深入地协商,凝聚出国家下一阶段该如何发展的共识,然后共同努力实践这些理念。

演讲总是发人深省的国务资政兼社会政策统筹部长尚达曼,日前又做了一次铿锵有力的呼吁。

他在新加坡管理大学的何日华亚洲领袖公开讲座上发言时说,新加坡人拥有可实践宗教与文化的个人空间,以及须相互妥协的共同空间,下来应进一步发展“第三空间”,让每个人建立与其他文化的紧密联系,并把多元文化融入自我身份认同中。

地缘政治动荡不安,不容乐观,尚达曼认为应当“为乐观奠下基础”,确保社会底层群体有机会向上提升,固然是加强社会契约,让人们能够更乐观面对未来的关键,但他也不忘重申社会流动的重要性,要让人人都能乘用“上行电动扶梯”。

这或可视为后殖民主义典型代表霍米·巴巴(Homi Bhabha)“第三空间”理论的延伸。巴巴认为,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有一种间隙性空间的存在,不同的文化在这个空间里协商融合,消解文化差异,逐渐实现文化认同。

他相信,世界各地种族和宗教之间的拉锯未来会愈加突出,发展“第三空间”以加强文化底蕴,将确保我国保持良好态势。

他的演讲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开。2018年,李显龙总理还特地在国会指出,莱院的学生其实来自不同背景,一些家长担心孩子不能融入富裕学生的圈子,不把孩子送入莱院,这对学生、学校乃至新加坡都不利。他同时说,如果封闭圈子形成,社会流动会受限,精英分子会渐渐只关注自身利益,忽略所应肩负的社会责任。

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很多人自然会与自己文化、教育甚至是家庭背景相近者来往。尚达曼呼吁发展重视多元文化的“第三空间”、莱院宣布学生导师计划,恰恰就是要让人们超越这种本能,学习与自己不同的人相处、磨合,加深对彼此的了解。

随着社会价值观的演变,特别是民众更重视公平与平等,民众负起集体责任和互助也更为重要。

社会契约这个“新加坡携手前进”运动展开之际的关键词,长久以来都定义为政府和人民之间,就各自所扮演角色和责任达成的默契。政府的责任就是为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条件,确保每个新加坡人,无论种族或宗教都能满足基本需求。

要确保每个人都能踩上“上行电动扶梯”,一个做法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点上。

总理若是在四年后的今天做同一番阐述,估计会提及社会流动受限如何对社会契约造成压力。

正如巴巴的理论挑战了二元文化对立的理念,为多元文化的共存和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尚达曼也强调他主张发展“第三空间”,不是要创造一个文化熔炉,以致人们失去自己的身份认同。

这不禁让人想起,2015年莱院前校长曾宝明指出,莱院已成为“中产阶级学校”,他鼓励学生接触各阶层,让邻里学校学生也能参加学校的寄宿学习营等等。

今年7月,莱佛士书院宣布会在明年推出一项为期10年的导师计划,开放给高中部和中学部的学生参加。学生导师除了为10所邻里小学接受经济援助的小四至小六生提供三年的课业指导,也举办学习之旅等活动,给予小学生全面的援助。

莱院校长杨国平当时说,校方让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一起互动,可丰富学校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并且加强社会契约。

(作者是《联合早报》政治新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