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组里也总有几位成员,经常转发各类有关医疗和疾病的医学“发现”和“知识”与人分享。诚然,分享的原意没有什么不对,但往往忽略了一个问题,有些医学知识是由自媒体个人制作的,是否有确实依据和一定的专业调研,不得而知。医药疾病的疗法或处方,必须通过专业的医生、研究的医学团体或药剂公司,研发时先在动物身上实验、观察,再在人体上试用。须经过一定程序和时间,以及更安全的临床服用、追踪成效和是否有副作用,确定之后才能向有关单位申请,获准药物推出市场和销售。医药健康,人命关天,不假思索地照单全收而转发,误人误己,岂能儿戏。
2017年中译版的《欲罢不能》(Irresistible)一书,作者社会心理学家亚当·奥特非常全面地探讨手机如何让人上瘾,“是否还有药医”的研究心得。他写道:“设计伦理学家哈里斯表示,问题不在于人们缺乏意志力,而在于(荧幕背后有上千人不断努力瓦解你的自制力)”,并对成瘾有这样的说明:“当某人无法抗拒某个行为,而这个行为虽然在短时间内满足个人内心深处的某个心理需求,却会对他产生长期的巨大伤害,这就是成瘾”。手机成瘾研究者甚至创造了一个“无手机恐惧症”(nomophobia, no-mobile-phobia)的新词,来形容当人们手机不在身边所引发的恐慌。
“手机排毒”,各种各样提醒人们不做高科技奴隶,检讨手机应用,对自身所具备的数码科技器材的管理,应当是人手一机的社会都必须重视的问题。有好多课程鼓励年长者使用手机,以应对各类电子付款、通勤及其他消费转账、个人资料管理与学习平台的使用等,是合时宜的举措。但也必须提醒年长者,勿因过度使用而忽略“平衡是岸”,尤其是年长或弱势者容易面对猖獗的欺诈案,更应谨慎教导他们辨别信息是非,善用手机,以免掉入陷阱而受害。
“欲罢不能”提到年轻人为了取得高分的电玩游戏,有些穿着尿片,不让自己为如厕离开游戏网络而“失分”。这样一种沉迷在数码电玩世界里的沉醉氛围,导致一些中年和老年人也跃跃欲试,导致越来越多低头族的出现。老、中和青年都因年龄层各有所需而沉迷手机,确实令人担忧。
在工作上,需要和同事或在外头工作时同办公室联系工作等,手机确实提供了便捷与成本低廉的沟通管道,非常方便,也无形中提高了生产力。这是积极的一面。
终身学习,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这是大势所趋,但在学习和工作的时候,面对智能手机的使用,确实有必要平衡个人、组织与数码科技之间的关系,做到在充分使用科技的当儿,也能照顾到个人的身心健康与社会健康。找到这个平衡点,才能抵达做个自由人的彼岸。
但有利必有弊。我在小贩中心用餐时,就看到售卖饮料的茶水摊位,有这样的看板,写着:“上班时,若没客人,请不要一直看着手机。”摊主要如何管理他的员工,是见仁见智的事,但在没有手机的时代,这样的情境是看不到的。
8月28日《早报星期天·周刊》封面,标题是“数码无涯平衡是岸”,报道的内容道出“机不离手,数码成瘾是现代人的通病”,是个人,也是社会的普遍现象。
在人手一机和人们都或多或少有数个大大小小群组的今天,总可以看到“群组众生百态”。有些人是看到什么,就不假思索地转发到相关群组里,所转发的信息是真是假,是否需要转发,都不加考虑。这是网络信息或视频制作者最乐意看到的,因为他们就是利用人们不假思索和争先恐后的心理,帮助他们把信息或视频转发出去。因此,转发者被利用了,也往往不知,甚至是乐此不疲。
(作者是本地私立学院兼职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