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艺术工作者/英国皇家摄影学会会士LRPS)

这一席话,其实我早已跟女儿说过;如今老师再说一遍,总教人更牢记。

另外,拍摄者若是想突破手机预设的程式,好使自己有更多自主权,去学习照相的各样技术与原理,使用机械操作,可以随意调较光圈、快门和感光度的照相机,比较能胜任。

我记得2019年的平安夜,澳大利亚的悉尼处处装饰得火树银花,人潮如涌。我来到一幢摆放着十多米高圣诞树的商场里,取出单镜反光相机来拍照。正在拍摄时,商场职员走过来,询问我有没有申请许可拍照,要求我收起照相机。可是,当我经过放置圣诞树的商场大堂,却发觉人人拿着各式手机,不停地为家人,为圣诞树,开心地在拍照;一群人拍完刚离去,另一簇人便挤上前来拍照。

女儿选修的“摄影艺术与创作”,成绩不错。出乎意料,她居然再进一步,计划去使用胶卷照相机来拍照,把影像冲印在相纸上。这种拍摄方式,流行于上世纪90年代以前。从来宝剑赠名士,于是老爸便取出旧机老镜,打算把40多年前的精致照相机,交给女儿。那是德国绝版的机械相机,没有任何电子元件,一律手动操作,而镜头的品质至今仍是镜中之王。

相机只一台,人生流光只一轮,盼望女儿把两者善加使用。祝福她再创佳绩!

不管我们使用手机或照相机来拍照,一张精彩的照片,除了把握好曝光,总跟作者的人生历练与价值观有密切关系。

手机使用流行,加诸照相功能不断优化,有人认为使用传统照相机来拍照的方式,终会被手机完全取代。无论如何,事实上,许多人都没有碰过照相机,对它很陌生。因为这样,不少人在心理上,对照相机存有异样的眼光。

摄影界常言,脑袋决定照片。不管我们使用手机或照相机来拍照,一张精彩的照片,除了把握好曝光,总跟作者的人生历练与价值观有密切关系。岁月瞬间逝,“咔嚓”声后照片存,我们若要留下有意义的生活和优美的倩影,便先得把自己的人生好好来构织。

老师说,手机和照相机都是拍照的工具;在科技上,两者的差距渐渐拉近。如果照相者不想操控太多,手机是挺方便的;倘若大家只在屏幕上观看照片,并不想把影像打印到相纸上,手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假使拍照旨求记录,手机已十分够用。不过,如果要放大成逾丈的照片、印刷精美的书刊、展示巨幅海报或商业用途,照相机则更适合。

手机配上摄像头,最早可溯至1999年,日本京瓷(Kyocera)推出VP-210手机。这款手机上有一个镜头,像素11万,只能拍摄20张照片。

我发现,由于手机使用十分普遍,大家对它自然很熟谂;反观对照相的老祖宗,却冒起戒心,显出敬而远之的态度。这种想法和感觉,不只是别人,也在我家的孩子身上体会得到。

1839年8月19日,法国政府宣布照相机诞生,当时一台照相机和器材重达50公斤,实在不易携带。

倘若拍照,不在于纯粹的记录,而重视发挥艺术创意及表达个人风格;甚至透过照相,来剖析人生价值和哲理,选择照相机,便可以多方面兼顾得宜,运用自如了。

23年后,今天不少高阶手机,像素都已过1亿;甚至采用徕卡(Leica)或蔡司(Zeiss)认证的多个镜头来拍摄。照相在现代社会中,已是寻常的事了。

我的幼女自小喜爱艺术创作,常常以手机来拍摄生活题材。她看我把玩照相机,曾经跟我说;“爸爸,手机拍照已很棒,无须背那大而重,还要换镜头的照相机了。”直到今年初,女儿在大学选修了“摄影艺术与创作”的课程,老师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自备照相机。她告诉我,老师在第一堂课,有条不紊地向同学解释手机与照相机的各种差异,让她明白了两者的分野。

百年下来,物换星移;今天轻便的智能手机,具备了拍摄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