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影视作品中的恶母是否在现实中存在,众说纷纭。否定者认为,这类角色不是为了铺垫关系混乱的剧情,就是为了起到为男角部分开脱罪责的作用。她们的出现,难免会让观众对她们儿子的不当行为增添一丝怜悯。这或许解释这样的恶母形象,在近几年的美国影视作品中已经罕见。

综观美国影视作品,只要男角是心理健康以及适应力良好的成年人,母子关系往往不会是作品中的问题焦点。可是一旦男角性格懦弱或是经历过某些创伤,母子之间就多会呈现出溺爱、关系疏离或某方行事霸道等失衡且不正常的戏剧性关系。

(作者是本地时事评论员)

在最近关乎母子关系的美国影视作品中,妈妈仍然有问题,但儿子的举止和下场却未必由她造成。例如在《继承之战》(Succession)这部被说是影射媒体大亨鲁伯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家族的美剧中,大亨洛根(Logan)自私的第二任妻子卡罗琳(Caroline)在儿子肯德尔(Kendall)最脆弱想找她倾诉时,竟留下一张纸条逃之夭夭,连开解一下儿子都觉得过于费心。这样的母亲与以前的恶母角色不同,其坏更多在于基本母性的匮乏。

1962年版电影《满洲候选人》(The Manchurian Candidate)堪称演示非正常母子关系的代表作。在冷战时代巅峰期间面世,《满洲候选人》可说见证了那时代普遍存在的不安感。影片中由安吉拉·兰斯伯里(Angela Lansbury)饰演的恶母,以各种细思极恐的手段,唆使因参与韩战而患有战后创伤恐惧症的儿子成为一名杀手,令观众更为惶恐不安。在演技深受好评的兰斯伯里演绎下,恶母的软硬兼施导致儿子犹如眼神空洞的僵尸,以至于有评论认为,兰斯伯里演出的恶母,可能是好莱坞电影史中最恐怖的母亲。

在最近关乎母子关系的美国影视作品中,妈妈仍然有问题,但儿子的举止和下场未必由她造成。

无独有偶,连利维娅作为恶母的名字,到了世纪之交还重现在《黑道家族》(Sopranos)另一位恶母中。尽管她在剧中很早就被杀害,但在整部剧里,阴影一直困扰着主角儿子东尼(Tony)。在第二季结尾令众多观众难忘的一幕中,东尼接走姐姐珍妮丝(Janice)到他母亲家门口时摔倒了,他的母亲利维娅竟然露出了在剧集中罕见的狞笑,邪恶形象由此鲜明无比。

最典型的剧情莫过于不幸的儿子在情感上遭到恶母的摧残。据说这在美国战后影视中反复存在了近75年,直到冠病疫情暴发才出现变化。在非正常母子关系剧情中,恶母一般会把儿子摧残成任由摆布的木偶,让他变得胆怯、情绪不稳定、性格乖僻,甚至沦为女性化或有性功能障碍等缺陷的成年男子。

看过不少好莱坞电影和美剧的戏迷,应该对一些作品中充满戏剧性的母子关系留下深刻印象。从上世纪60年代到世纪之交,一些美国影视作品中出现过的不寻常母子关系剧情,令观众动容或咬牙切齿。这样的现象直到近年才有转变,母子关系的题材演化,无疑是饶有兴味的话题。

长期借助对母子病态的互动关系的处理,而且几乎毫无例外都是母亲毁掉儿子的剧情来吸引观众眼球后,编剧者可能意识到这与近年来女权主义高涨和觉醒文化崛起不合拍。成年男人行为不当,不应一味归咎于母亲的养育缺陷,儿子终究还是得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

大致来说,如今多数美国影视作品中不讨人喜的母亲角色,都回归到更合乎现实中的正常母子关系结构,即儿子成年后,母亲理应放手让儿子独立生活。

去年底才结束的美剧《王冠》,用了六个季度,将英国君主制的60年重塑成一部关乎母亲问题的心理作品。它以被视为不擅长处理情感问题的查尔斯王子,在戴安娜离世后,耐心地向对戴安娜带有偏见的母亲伊丽莎白二世,表达了哀痛心情和情绪的宣泄,作为最后一季的收尾。这样的结尾可说淡化了长期存在的母亲,作为破坏者和毁灭者的形象。

也许兰斯伯里的恶母形象实在令人印象深刻,在日后的美国影视作品中,其角色不断被仿效重现。1976年的热门迷你剧《我,克劳迪斯》(I, Claudius)由希安·菲利普斯(Sian Phillips)饰演的母亲利维娅(Livia),为了给儿子铺设一条权力之路,竟变成一名阴谋家兼杀人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