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我比较传统,但总觉得无论是招聘或应聘方,都应该保持基本的礼貌,不该突然音讯全无。更何况,在通讯如此发达的时代,做出简短回应弹指间就能完成。企业放人鸽子,长久会自毁品牌形象;谋职者放企业鸽子不仅会留下记录,还会被质疑人品。在新加坡这个社会圈子不大的环境里,惯性放鸽子怎么看都是百害无一利的。
新报业媒体的华文媒体集团招聘记者或编导,至少有两轮测试。应聘者的简历被相中后,得先通过笔试,才会被招聘单位考虑是否能进入面试阶段。因为疫情关系,应聘者无须到报馆来。人事部会在协商好的日子和时间,以机密模式发送笔试给他们,应聘者则必须在限定时间内把笔试交回。第一种被放鸽子的情况,就是应聘者没有在时限内把考卷交上。人事部同事过后尝试联系当事人,他们却没有回复。
雇主放求职者鸽子的情况,在人力资源界不是新鲜事。一家美国招聘科技服务公司,最近调查了1500名欧美求职者,结果显示,75%的调查对象在今年上半年被企业放鸽子。另一个去年公布的美国调查也发现,只有27%的企业表示没有在前一年放求职者鸽子。
在网上搜索资料时发现,在谋职的过程中放鸽子或闹失踪,被称为“ghosting”,有人翻译为“鬼影”。放鸽子的情况是双向的。
但我觉得在可预见的未来,我还是得学会习惯被放鸽子,而且还要阿Q地自我安慰,幸好没有录用放我鸽子的人。因为在人才竞争日益白热化的世界,谋职过程中到底谁更占上风,已经不是那么理所当然了。
分析指,这类情况反映了人力资源的需求非常紧张,应聘者有许多选择。另一个原因和疫情有关。疫情影响了工作的本质,而招聘过程也不例外。以往,注重面对面交流的招聘模式,要求招聘和应聘双方投入更多精力、时间和情感,但现在的情况恰恰相反。以简讯、电邮和视讯为主的谋职过程,大大减少了人际关系的温度,突然断了联系或采取“已读不回”的态度,似乎也没什么大不了。
这几个月,我被放了好几次鸽子。放我鸽子的并非亲友或同事,而是应聘者。被放鸽子的情况有好几种。
我从2017年担任学生报主编后,就开始参与招聘的过程,但从没遇到这种情况。今年第一次有这样的遭遇,觉得应该是偶然,但后来就不这么认为了。
若通过笔试且成绩令人满意,部门主管会请人事部同事与应聘者安排时间面试。最近,我就请同事帮我安排面试,但应聘者回说不巧得了支气管炎,可否延后面试,我们没有勉强。但过了一个多星期,同事三番五次联系,就是得不到回音。
还有一次,我和其他同事准时登录视讯链接,但答应来面试的应聘者没有出现,人事部同事试图联系,他却毫无音讯。
求职者放企业鸽子的情况当然也存在,而且有上升的趋势。在美国,28%的求职者说他们在2020年放过企业的鸽子,比前一年高出10个百分点。与此同时,76%的雇主说他们被求职者放鸽子,57%的雇主认为求职者“闹失踪”的情况比以前更常见。
(作者是华文媒体集团青少年受众工作群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