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8月17日《联合早报》言论版郑春贵医生的《轻推理论在学习华文上的作用》,作为一名15岁中学生的妈妈,我非常有共鸣。
回到郑医生那篇文章,我很同意他的建议,应该在幼儿园阶段花更多时间让孩子接触大量华文,当他们熟悉一种语言时,才不会产生抵触情绪,到小学再开始深入学习另一门语言,才能做到华文英文两不误,从而为新加坡培养出更多的中英双语人才。周围常有朋友问我怎么培养孩子的双语,我也不知怎么回答,难道说要倒回幼儿园阶段?所以如果你的孩子还小,请抓紧这培养双语的黄金期。
作者是教育工作者
我20几年前来新加坡求学,之后留在大学工作。有了孩子后,同事中当妈妈的之间讨论最多的话题,基本都是围绕孩子的教育。新移民中一个最热话题,就是如何加快孩子的英文学习,因为小学的四门功课,除了华文,都要英文打底,所以我周围见到的大多数华人妈妈,从幼稚园开始就给孩子报各种英文拼读班,生怕落在起跑线上。怕输精神在华人圈是有传染性的。
我中间也曾动摇过,尤其是孩子在幼儿园小班的时候,周围不少家长把孩子转去以英文教学为主的幼儿园,想在进入小学前抓紧做最后的“准备”。而新意源幼园陈校长的一番话,彻底打消我的疑虑,她说:“珍惜在幼儿园这段能大量学习使用华文的时间吧,它很可能是他以后华文学习的坚实基础,进入小学有八成时间都用英文,怎么要担心学不好英文呢?”
教育课题
儿子小学毕业四科全优,高级华文也是最高等级,而他几乎没有特别花时间准备华文考试,平时的默写也都是临时抱佛脚,看个五分钟就能拿满分。假期时间多的时候,他会读华文小说,跟我一起背背古诗词,当作乐趣。现在他已经中三,回头看看,我很庆幸当初的选择。儿子现在中英文都很流利,华文成绩名列前茅,英国文学也是同辈中的佼佼者。在同学都为华文苦苦挣扎时,他就会做自己更感兴趣的事情。
那是10几年前了吧,有一次午餐时,同事把她女儿的华文笑话讲给我们听。同事的女儿在本地一所有名的小学就读,学业成绩非常亮眼,只有华文比较费劲。她说到考试时,女儿要选择一组搭配正确的词组,孩子在“意义重大”和“勺子重大”之间犹豫不决,最后根据字面意思还是选择了后者,周围同事听了哈哈大笑。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她自己不以为然,可这件事却深深触动了我。
还有一次我碰到一个中学生,就读本地一所不错的中学。和她聊天,说到她在国大工作的爸爸,我用“虎父无犬子”来形容她的优秀,结果她也没听明白,让我不要用那么深的华语。我当时其实有点难过,这么好的基因和双语环境,孩子面对华语时,彷佛都失去了灵气。
儿子因为在家一直说华语,没有英文基础,所以他刚入园的最初阶段,几乎不怎么讲话,因为小朋友间大都用英语交流。就这么过了半年,他熟悉了环境,也明白了大多的英文指令,才开始打开自己,后来他可以用很流利的华语和老师交流,也慢慢开始适应英文环境。我以前读到一个教育理论,孩子最初的六年,最好以母语为主,等牢固掌握,再引入另一个语言,这样就能很好地把握两种语言。
同事和她先生虽是新移民,可以讲标准华语,也都在本地拿到博士学位,但为了怕孩子英文不够强,在家都尽量用英语跟孩子交流,真的表达不清楚,也会讲华语,但又鼓励孩子用英语回答,因为他们夫妻俩都听得明白。我曾问她为什么不尝试双语并行,她说使用语言好像左右手,总有一个为主,如果双语教育,孩子很可能会不擅长英文思维,这样会影响她以后以英文为主的学业。
这两件事让我下定决心,一定要走出这个“华语怪圈”。那时候我正为儿子找幼儿园,跑遍大半个新加坡,各种蒙氏教育、华德福幼儿园、全脑开发等等,很多机构都不乏优秀的教育理念和课程,但都有一个问题,不重视华文。学校每天大概只有40分钟是华文课。其他都是英文时间。后来我终于找到新意源幼园(creative-O),在那里,老校长很强调华文,学校里购买了大量华文绘本,半天是华文老师带,另外半天是英文老师带。校长还经常请来一些教育专家用华文分享经验。这已经是我在新加坡能找到的最好的双语幼儿园了。
儿子从上小学开始才开足马力学英文,起初我须要给他当“翻译”。大概四五个月后,我就“光荣下岗”了。他自己能很好地应付学校各个学科。因为之前有大量华文阅读基础,他连拼音都是反过来学的。别人是用拼音去认字,他是用自己认的字去学拼音。说起来也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