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极为重视“九二共识”,将此作为两岸对话协商的政治基础。蔡英文执政以来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北京反复声明这是两岸关系恶化的原因。“九二共识”只是个缩略语,它要表达的内容是关于两岸关系的定位。

朱立伦的“没有共识的共识”比马英九的“一中各表的共识”又后退了一步。“一中各表”是认同“一中”。这个“一中”,既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也不是中华民国,而是本义之“中国”、疆土之中国。没有了“一中”,等于否认了“九二共识”。否认了“九二共识”,哪里还有两岸的沟通协商?

近日访问美国的国民党主席朱立伦在回答提问时说:“九二共识”为两岸创造性的模糊,是“没有共识的共识”(No Consensus Consensus)。朱立伦如此解读“九二共识”,实在令人错愕。没有共识,岂有“共识”?就像说“没有希望的希望”。这哪是什么创造性模糊?这样说等于否定了“九二共识”,和民进党不承认“九二共识”还有什么区别?

(作者是北京退休律师)

在台北方面,“九二共识”为李登辉主政时期所达成。当时台北的观点是清晰的。两蒋时代台北的两岸关系定位是中华民国代表中国。九二会商前后,李登辉对两岸关系作了重新定位:两岸一中,一中两府,两岸分治。对此,《国家统一纲领》《关于“一个中国”的涵义》《台海两岸关系说明书》等官方文件有明确说明。

李登辉在执政后期,为了台湾在和大陆政治谈判时有平等的政治地位,以及作为独立的国际法人参与国际社会的活动,又对上述主张作了修正:将两岸关系定位于“一个民族、两个国家”的“特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二是北京和台北的关系,即两岸的政治关系,北京表述为“政治对立”。对立就是排斥、反对、不相容。两岸政治对立,表明北京不认可台湾当局的正当性与合法性。1992年会商时,双方就两岸关系的定位有共识也有分歧。从形式上看是“一中各表”,所表达的内容包含共识与分歧两个方面:共识是双方都认为两岸同属中国,分歧是北京和台北谁代表中国。分歧建立在共识之上,没有两岸同属中国就没有谁代表中国的问题。简言之,共识是“一中”,分歧是谁代表“一中”。

马英九执政时期认同“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识”。此时“台北所表的九二共识”,其意涵大致融合了李登辉执政时期的主张:既有“一中”之基础,又有“两国”“两区”“两府”之主张。二者的关系却无法说明,只好模糊为之。虽然这和北京主张的“九二共识”的意涵有明显差异,但北京仍然认为这也是认同“九二共识”。此举表明,只要台北认同两岸同属一个(疆土)中国,北京可以搁置两岸政治定位的分歧。

北京的两岸关系定位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中国大陆与台湾的关系,即两岸的疆土、民族、文化关系。新千年伊始北京将此表述为“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此“中国”为疆土中国。(参见笔者4月25日《联合早报》文章《两岸对“一个中国”的错位解读》)

对于当年两岸双方的上述共识与分歧,可以概括为“九二一中各表”,其中有“九二共识”,也有“九二分歧”。北京现在主张和坚持的“九二共识”是当年双方所达成的共识部分,但因为“中国”有疆土中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双重含义,目前还没有相应的词汇把二者区分开,所以北京表述的“九二共识”的内容也是有歧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