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新一期的《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期刊中,世界贸易组织前总干事拉米(Pascal Lamy)就撰文指出,一些指标如仍呈现迅猛增长的服务贸易数字以及持续增加的全球货品与服务出口量,都证明多边贸易体系作为全球经济骨干的韧性。他进一步点出,数码转型很大程度正改变跨国界的经商活动,冠病疫情期间居家办公趋势更加剧了这方面的变化,这给服务供应链带来很大的冲击,但不意味着去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拉米指出,各国必须做的是提出政策,解决全球化中成果的分配不均。此外,气候危机应促使政府和政策专家重新思考目前的贸易体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例如,气候变化对食水供应的影响,将为农产品贸易带来巨大变革;随着更多国家开始摆脱对肮脏燃煤的依赖,这也将影响地缘政治,改变贸易流动。
(作者是区域媒体与咨询公司 益笔思(Eco-Business)编辑部助理主任)
其中,友岸外包可能会带来通胀压力,影响全球增长。另外,友岸外包的落实或许没有想象中简单,过去两年看似脆弱的全球供应链并没有那么容易重塑,包括中美经济相互依存的程度也不应被低估。
友岸外包的主要概念出自今年4月美国财政部长耶伦的演说。耶伦主张转移美国供应链至“可信赖”且经济运作规则和价值观与美国较一致的国家,让美国进一步与这些友好国家建立贸易伙伴关系。
对友岸外包的倡议者来说,这或是在全球化与孤立主义之间、在离岸生产与国内生产之间的一条折中道路,但耶伦的讲话却也让关注中美关系者担心,这基本上是在鼓动欧洲国家在内的国家与中国脱钩。
耶伦说:“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继续安全地扩大市场准入。这将会降低美国经济及我们信得过的贸易伙伴面临的风险。”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曾以“世界是平的”,阐述世界在全球化过程中如何变得扁平一致,而李总理在访美时指出,如今这世界的表面出现了裂缝,各国暂时可以做的是与它保持距离,维护一个国际体系,尽量做到生活照常运行。但如果裂缝进一步扩大,导致各国都必须依赖国内生产,如原本来自40个不同国家的部件所组成的苹果手机,现在八成部件必须在美国制造,李总理指出,那将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了。
在特朗普执政期间,美国已开始软硬兼施,试图拉拢欧洲围堵中国,尽管当时欧洲国家大多意识到与中国脱钩并不符合欧洲的利益。拜登执政后,一些人认为,美国正将其“脱钩”战略包裹在维护美欧共同价值观的外衣下,一些欧洲国家也开始迎合,这是相当危险的趋势。
美国是否真的有重塑世界贸易体系的决心?或“友岸外包”更多只是拜登政府在面对成本压力与艰难经济抉择的过程中,抛出的其中一个词汇?
美国是否真的有重塑世界贸易体系的决心?或“友岸外包”更多只是拜登政府在面对成本压力与艰难经济抉择的过程中,抛出的其中一个词汇?毕竟它较早前也提出了“回岸”倡议或onshoring,主张吸引制造业回流。无论如何,美国的新策略与最近几十年的经济全球化背道而驰,做法可能会导致全球经济分裂成对立的阵营,将贸易和直接投资限制在政治盟友的范围内,使全球化成果付诸东流。
在瑞士滑雪胜地达沃斯举办的世界经济论坛落下帷幕。因冠病疫情,论坛中断两年后终于恢复,但这两年期间,世界也已大不同: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全面进攻给大会蒙上一层阴影,全球供应链问题加剧了逆全球化的浪潮,会议上的商界与政治界精英,也不再全然维护与相信一个自由便利的全球贸易体系。
而要生活在这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也还会有新的问题必须解决。友岸外包,或许有利于美国,但对于曾从全球化受益的发展中国家以及被迫选边站的小国来说,这个看似时髦的概念必将加深地缘政治裂痕,也会种下全球发展不平衡的隐忧,必须慎之。
保护主义重新抬头,让打造某种“小圈子”供应链的概念变得更加吸引人。近几个月,美国与盟友试图推展“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理念,以降低对中国与俄罗斯等美国眼中非市场经济体的产业链依赖。这新颖的词汇占据了此次达沃斯论坛的相关新闻头条,也引起外界对供应链大洗牌的担忧。
李显龙总理今年3月至4月访问美国的时候,也曾说明与美国主流意见不尽相同的观点。他在出席华盛顿智库外交协会对话会时提醒,中美经贸脱钩,将让两个大国都付出非常大的代价,而中国是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也是许多美国企业的制造基地,美国必须承担巨大的经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