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禁止活鸡出口对新加坡食品供应链带来一定冲击,连带传导推高了各类肉食品的价格。虽然这次事件只会暂时影响新加坡肉食来源,以本地500万人口的市场规模来看,应该不难迅速找到替代供应源,但事件却给新加坡都市农业养殖业规划敲响了警钟。

(作者是本地出版人 战略与产业咨询专家)

作为都市型国家,我国长期以来高度依赖进口食品。政府为增强对全球食品市场不稳定性的抵御能力,推出“30·30愿景”,即到2030年,本地生产的农产品能满足国民三成的营养需求,这其中有20%来自蔬菜水果,10%来自鱼肉和鸡蛋等食物所含蛋白质。目前新加坡农产品产量只能满足不到10%的需求。现实地看,政府的目标非常宏大。

立体农业技术、物联网、养殖业上楼、远海养殖等新的农业养殖业技术,如果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得以推广,可大幅提高单位用地产出。这个行业还有个高科技制造业不具备的优势:基本不受经济周期的负面影响。

这次马国禁运活鸡事件,以及俄乌战争可能导致未来两年全球粮食供应紧张等多重因素叠加,我国食品高度依赖进口的局面,似有必要做出更大胆的规划。

由于本地农业养殖业产品主要消费者为本地居民,即便政府为控制零售价格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最终受益的也是全体国民,成为国民日常消费的间接补贴。这给政府调节本地食品价格,提高在国际市场上进口食品的议价能力,提供了更强有力的手段。

在全球食品紧张导致价格大幅上涨,甚至货源因某些因素而中断的情况下,生存就是第一位,基本蛋白质摄取比营养均衡更重要。在土地资源非常稀缺的情况下,将肉蛋类食品的自给指标大幅提高,是值得研讨的方向。就水产品养殖而言,新加坡周边远离航道的海面可以尝试去开拓,这是国土资源的延伸。这几年某些沿海国家开始远海水产品养殖业,对新加坡来说值得参考。

在家禽类养殖方面,养鸡业技术上已实现高度自动化,本地居民不分种族,鸡肉都是消耗量较大的蛋白质来源,较适合加大发展力度。长期以来,养殖业土地利用效率不高,未来可由政府资助,发展中高层养殖工业大厦。虽然这类大厦的建造成本高昂,但对我国是符合土地利用效益的。请当局统筹相关部门做可行性研究。

作为处于战略要冲的都市型国家,新加坡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成为国际物流和贸易枢纽,但也正是这一区位特点,构成我国在动荡的国际局势下的脆弱性和敏感性。长期以来,农业种植和养殖业产值只占本地经济产值的1%,单从经济上看是微不足道的产业门类;如果从产业用地单位面积产出的角度评估,更是没有吸引力。但农业和养殖业在特殊时期,是确保社会稳定和国家生存的重要保障,即便寸土寸金,重视这个低产出效益的产业门类,是给国家买的一份保险。

政府对土地性质有高度的弹性处置权,从平衡食品供应稳定角度考虑,新加坡土地规划实有必要划定永久性农业用地(类似中国的18亿亩农业用地红线的理念)。这可确保未来城市管理者拓展城市发展用地时,不损害本地农业养殖业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