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所处的政治氛围,让正面临连任压力的卡特很难接受,这位民主党人于是向共和党的前任总统尼逊学习——直接干预货币政策,急忙放松信贷控制。三个月里,联邦基金利率从20%下降到8%,甚至取消了信用控制。但最后的结果却让卡特大跌眼镜:他的政策不仅没有令美国经济好转,反而是更糟了。卡特总统任期以经济政策的失败告终。
随后,沃尔克走马上任,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当时商业银行的利率高到“前所未有”的15.25%,但由于惯性,通胀也进一步上行。直到1980年5月,美国的货币供应量才开始下降,但经济增长也随之下滑。
这时,里根也开始动摇了,他不知是否还应继续支持沃尔克的做法。面对强大的压力,沃尔克选择了据理力争,他告诉里根,这样做完全是为了美国经济的长远利益。
其中1977年至1979年三年间,M1增长创战后最高纪录。到1978年伯恩斯离任之时,美元的购买力比他刚就职时,足足损失了72%。但经济并没有因此而改观,反倒是随着货币数量的增长,通胀愈发严重。
如今,全球经济再次面临滞胀的困扰。如果各国足够聪明,就该参考和借鉴沃尔克的成功经验。很简单,老是人为压低利率,只会制造大量错误投资,问题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滾越大;收紧货币则有助于将错误投资及僵尸企业出清。
就这点而言,沃尔克无疑是美国的拯救者和国家复兴者。对此,他的继任者,比伯恩斯更为糟糕的通胀主义者格林斯潘,也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沃尔克是“过去20年里美国经济活力之父”。
汲取前任的教训,里根采用了沃尔克的高利率货币政策的建议,同时辅以减税、削弱政府开支,名噪一时的“美国经济复兴计划”出台了。计划实施之初,美国面临着不少棘手的麻烦:经济在衰退里挣扎,破产企业翻倍,失业率更是创下了1940年以来最高。商业界尤其是中小企业主,批评言词更是异常尖刻。当时的一本杂志封面还登载了一幅漫画——通缉沃尔克。
记得有人曾说过一句很有道理的话,他说“要想有新周期,只需咬紧牙关不放水”。对于这一观点我是深表认同的。事实上,在过去几年我也一直在表达着同样的观点。
但进入60年代末,这种好景便不复存在,因越战和约翰逊总统的“伟大社会”计划,美国经济发展陷入停滞。为了推动经济增长,1970年尼逊总统任命伯恩斯执掌美联储。伯恩斯采取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他主政期间,美国的货币供应M3每年都是以双位数增长。
二战结束至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主义在西方经济学中居于统治地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普遍推行凯恩斯主义的干预政策。初期,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政府通过财政支出和货币扩张的对策,的确使衰退得到缓解,生产力获得了空前发展。
作者是广东省生产力学会副会长、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所谓新周期,笔者认为应是产业结构调整完成后,经济再次出现一个扩张周期。但真如那句话的潜台词所认为的,“放水之下是不可能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因很简单:这种货币政策只会养活僵尸企业,而无法实现债务的出清,结果是人为地破坏了创造性毁灭这种创新机制。
对于当时的美国而言,问题已经糟糕透顶了。时任总统卡特显然也无计可施,当接替伯恩斯的米勒宣布辞去美联储主席一职后,卡特急需一位能干的美联储主席。这时,时任财长安东尼·所罗门向卡特推荐了保罗·沃尔克(Paul Volcker)。而沃尔克长期持有的观点是:“美国经济之所以出现如此严重的问题,其根源就在于货币超发,必须要一改先前凯恩斯所倡导的通胀主义路线。”
笔者一直认为,全球经济是有增长空间的,但其前提是必须得经历过一个不能太短的沃尔克时期。所谓沃尔克时期就是指在承受高失业率、低经济增长率乃至衰退的同时,也仍采取紧缩政策,以此来杀死僵尸企业,让有限的资源向优秀企业和产业集中,以此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事实上,当年美国总统里根正是采用这一方法来战胜滞涨的。
的确是如此。得益于沃尔克的坚持,他的政策不仅改变了美国的经济结构,更是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他不仅强势扭转了美国被通胀吞噬的命运,将美国从1970年代失败国家的深渊里拖了出来;更为美国此后30年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