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想起出生于英殖民地槟榔屿一个橡胶园的满清保皇派辜鸿铭老先生,他在《中国妇女》一文中写道:“中国的理想女性就是一个手拿扫帚打扫和保持房子清洁的妇人。”又道:“在中国正是妻子的那种无我,她的那种责任感,那种自我牺牲精神,允许男人们可以有侍女或纳妾。”
个人以为,男女平等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大部分女性既要想找一个比自己能力强、收入高的配偶,又希望自己在职场上被一视同仁,难不成只让自家男人平步青云,收入丰厚,却希望其他男性是自己的手下败将?
细思下认为,初中分流对男生而言可能更为不利。男女由于生理上的区别,大多女孩相比男孩更认真仔细、早熟懂事,更具语言天赋,这些特质在小学阶段的差异尤为明显。这将导致男女学龄初期,少儿的读书自觉性和学习成绩的差别。双减后如果单靠课堂老师的授课和孩子的自发读书,这些差距将会在中考成绩的分水岭中被证明,将来能上高中的很可能会出现女多男少的现象。
估计不少女性同胞会驳斥上述言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无妨。我这纯属操闲心,还没事找挨骂。本文只是抛砖引玉,以期更多有识之士共同探讨。人口出生率非一国之小事,国家兴衰,匹夫有责。
其中之一就是孩子教育压力。为此,政府大力推行双减政策,旨在义务教育阶段,减轻学生的作业和课外辅导的负担;另外强调初中毕业的分流选拔制度,以改善普通大学毕业生过多,蓝领技术工人奇缺的就业问题。以后不管有多少孩子参加中考,将有50%进不了高中,读不了大学,成不了白领。政策落地,顿时激起坊间千层浪。
在恋爱和婚姻上,女性大多希望成为被疼爱被呵护的一方,花费和家用及彩礼等,也理所应当地都要男方多付出,这时候不讲男女平等了,又变成一个不折不扣的弱女子。都说国民服役、保家卫国是男人的天职,既然男女平等,为何此时不说是公民的天职呢?证以今日发达国家所面临的出生率低的问题,深究辜老先生书中的一番“厥词”,足见确有其过人的敏锐和深刻。
其实,在全球范围内,不少国家早已实行类似的分流制度,新加坡每年也只有30%左右的学生,能进入初级学院深造。只是不读初院,并不意味着今后没有机会再进大学,本地政府给了年轻人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机会,只要想读书,高等学府的大门一直敞开着,社会始终承认并接纳大器晚成的优秀人才。但目前中国社会上一般只认全日制应届毕业文凭,所以,初中毕业一考定终身未免有些残酷。
我之前的文章一直偏向于为女性发声,有男性朋友开玩笑说,什么时候也帮他们说说话。职场女性都希望和男同事同工同酬,获得同样晋升的机会,这无可厚非。论男女平等,本国在亚洲区域内可以说已做到数一数二,所以,本地公民的出生率同样也呈逐年下降趋势。
据官方资料,中国目前大龄单身女性数量超过3800万,尤其是北上广三地,更是“剩女”重灾区。政府近期连环出手,整顿了多个看似直接或间接阻碍结婚生育的绊脚石。
本人不认同辜老先生的独到见解,更不苟同对纳妾、缠小脚、妇女只配做家务这些旧有陋习如此大加赞美。不过,正因为中国传统妇女的这种精神和美德,让中国成为人口大国,获得改革开放后经济腾飞所需的人口红利优势,这是不争的事实。
要彻底解决生育率问题,依本人看,放开生育、各种补贴、各类减负措施,作用都不大。归根结底,原因在于现代女性太强大,强大到可不依附任何一位男性而快乐生活。笔者对此并无好坏之论,只是提出这个全球性的现象和趋势。
女性往往希望找一个比自己各方面更优秀,能力更强的配偶,今后女性向上择偶的选择面将更窄,找不到心仪的伴侣,最终导致女性放弃婚姻。当然社会要努力倡导工作没有高下之分,勤劳也能致富,人品和收入没有必然联系等正能量的择偶观,但是这需要时间来转变观念。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人口出生率可能会更低。
现当今的女性又走向了另一极端,太独立太解放,什么事过了头,就会有新状况产生。这倒不只是中国如此,欧洲、日本,包括本国都有出生率低的问题。这和女权主义不无关系。
作者是本地业余写作人
据统计,目前许多国家和城市,包括中国,女性中等收入比例要明显高于男性,而男性则呈“两头大,中间小”的U型分布,多位于社会的底层和上层两极。教育分流前挪至中考,可能使这种分布愈发严重,将有可能更加剧“剩女”过多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