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这短短的10年,新加坡教育景观改变、青年人精神面貌更多元,如今家长们不再担心孩子不念医科、工程、法律、会计等等专业学科前途有限,博雅和通识教育更受欢迎,这一点从耶鲁—国大的录取率可见一斑。今年入学的240名学生是从超过5500名申请者中挑选的,录取率是4.2%,比在美国的耶鲁本校的4.62%竞争更激烈。这个现象持续多年,不是今年独有的。
另一方面,这所学院创办时一些人担心的新加坡大学学术和言论自由问题一直都被检视。首任校长佩里克莱斯·鲁维思教授(Pericles Lewis)昨天在耶鲁大学校园新闻刊物中指出,学术自由不是停办耶鲁—国大学院的因素。他说,国大和新加坡政府都支持学术自由,校方也满意学生和教员能自由发表学术言论。这固然可以解答一些人的疑问,但是对另外一些人,这可能只是客套话。
他没有进一步说明“政治气氛”指什么,但是在当前国际局势与地缘政治的拉锯下,不论西风东渐还是东风西渐,都带给全球思想界与学术界考验,新加坡更是不可能置身事外。在积累了过去的经验后,走自己的路,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新加坡的大学水平已经可以媲美欧美的名牌大学。最新的QS世界大学排名中,新加坡国立大学排名11,南洋理工大学12,耶鲁则排名14。2011年耶鲁与国大合作之初,耶鲁排名8,国大24,这说明新加坡今天摘掉耶鲁光环,要自己办一个优质博雅课程,还是有点底气的。
从积极的角度看来,新加坡国立大学决定把有耶鲁血统的博雅教育,与当年参考哈佛经验自己办起来的博学计划整合成立新的博雅教育学院,显示国大在提供优质通识教育的自信。现在的新加坡站在一个东西方交汇点上,有能力融合欧美学术传统和亚洲经典知识,以稳健的脚步走出一条新加坡学术的道路,这是好现象。
悲观者的担心有两方面,第一从受影响的在籍学生角度,很大一部分学生是冲着耶鲁的名字报读的,虽然说他们毕业后还是可以加入耶鲁附属校友会,但是他们对当“末代毕业生”的顾虑不仅是身份,还包括终点在即的学校,管理层和师资会出现怎么样的变化?会不会影响教学与学术水平?这些是切身问题。
当年耶鲁来新加坡,美国人视为耶鲁的一场冒险,从结果来看,这应该是一场收获不错的冒险。对国大来说,博雅教育打下了10年基础,能不能走出一条适合新加坡也适合亚洲的博雅教育之路,下一场冒险才刚开始。
我不敢在此刻做任何预言,但是如果我们比较2011年和今天的新加坡,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预测。值得注意的是,现在负责耶鲁环球策略的佩里克莱斯谈到该校下来的对外合作计划时说:“在目前的疫情与政治气氛下,国际合作越来越具挑战性。”
此外,博雅教育追本溯源是一种精英甚至是贵族教育,虽然在校园里强调师生共同生活,相互学习,可是那毕竟是一个千人左右的精英圈。在一个精英高度聚集,每个人智力相当的环境里,追求某种自由与平等和在真正的大社会里,方法与难度大相径庭。耶鲁—国大的博雅教育在过去10年里取得的成绩,如果先与水平相近的国大博学计划整合,未来把自由思想与思辨的学习精神领域扩大,这是从教育做起,让社会更公平与包容。
新加坡的治理方式需要随时代改变,新加坡面对的外在环境也开始起变化,世界经济中心开始转移,产业周期缩短等等,使得过去以务实为主的教育模式变得过时。以前政府可以根据下来一段时期的经济需要,决定大学里要培养什么样的专业人才,家长在给孩子选科建议时,最关心的也是孩子的前途。
在新加坡推动“博雅教育”,是10年前的一个重要讨论。回溯21世纪首10年的新加坡,是一个思想变动的时候,新加坡国立大学和耶鲁大学共同成立耶鲁—国大学院的2011年5月份,我们见证了一场被称为“分水岭”的大选,“自由与开放”在新加坡发展进程里,渐渐从副旋律变成主旋律。
300多年前创办的耶鲁大学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也是博雅教育的开山鼻祖。耶鲁强调的思考和学术自由,对美国高等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因为耶鲁不少毕业生在政界、商界、学术界名声显赫,这所大学是美国的骄傲。
(作者是新闻中心总编辑 hanym@sph.com.sg)
对国大来说,博雅教育打下了10年基础,能不能走出一条适合新加坡也适合亚洲的博雅教育之路,下一场冒险才刚开始。
耶鲁—国大学院现任校长也是创办初期的执行副校长陈大荣当时说,一些新加坡人认为博雅教育“价值有限”,一些家长可能担心没有专业文凭会影响孩子的出路。他进一步解释博雅教育所强调的通识学习,不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也能培养终身受用的适应力,以及跨学科的多视角思维能力。
下来的重点是确保耶鲁—国大学院博雅教育的探究、开放、自由精神得以保存,继续吸纳一流的学者到这里教书与做研究,这样才能够吸引全世界的优秀人才。
星期五上午,新加坡国立大学通过文告宣布,创办10年的耶鲁—国大学院明年起停止招生,将与国大博学计划整合成立新学院自办博雅教育,消息发出后引起两极化的反应。乐观的一方认为这是新加坡教育很自然的进程,悲观者则认为这可能使学术自由受限。我想如果就这个题目办一场大专辩论会,一定十分精彩。
2012年9月《纽约时报》刊登一篇文章“耶鲁在新加坡的冒险”,当时耶鲁—国大学院正在招收首批150名学生,美丽的大学城里新学院校园已破土动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