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人尤其是年轻一辈的碎片化阅读习惯、信息快餐文化,是近几年数码化发展的“产物”,冲击传统纸媒,更重击母语报章。若用已知的趋势来预测未来走向,下来以数码媒体为导向的发展,对下一代的阅读集中力与思考模式,或有雪上加霜的可能;母语发展的前路或更难行。

寒暄馆

“习惯吧?从小我家就订报纸。”好友缓了半拍再补充:“还有工作需要。”

未来的报业媒体发展虽然不易,但改变总是令人期待的,是读者乐见其成的。

习惯,笼统来说,是日复一日养成的行为,常不自觉地进行;工作,则是为追求某个目的而有意识进行的活动。好友在我未往下问之前即说:“不过若换了工作,我应该不会每天看报纸了。”

新加坡报业控股月初宣布重组业务,媒体业务另组新报业媒体信托。候任主席许文远日前发表讲话时表示,今后“必须果敢地成为一家拥有纸媒的数码媒体公司”。恰好当时我刚读到一篇关于美国社区付费报章兴盛的专题特稿,文中强调社区报章聚焦于民生的深度报道,在信息爆炸、不安感上升的现在尤显重要,因此带动了社区报章的读者与利润增长。

另外,本地母语媒体如华文媒体,在下一代华文能力趋弱的情况下,要平衡新闻报道、文化传承、海外拓展等方面的发展,颇具挑战。这或许可利用各个媒介的不同优势,实现内容分众,并加大各产品的特色与差异,避免大量信息同质、重复,融合发展,以吸引更大的华文读者群。比如数码平台集中新闻与信息的快速传播;报纸则专注深耕时事分析及文化等的情感连接……相关的建议方案有很多,但无论是线下或线上的发展,取得成功的关键依然是“内容”,依然是那句:读者要看什么?

(作者是文字工作者 yingxuankuay@gmail.com)

我曾自问哪类新闻或信息最推动我看报纸,答案是:与我生活相关的、引人思考的,这与好友的“工作需要”的实际需求不太一样,但我们皆从熟悉的产品里找到可满足所需的内容。新加坡的年轻人、小朋友,甚至再下一代,或许也有类似的阅读需求。但就如乔布斯所说的:消费者并不知道需要什么,直到我们拿出自己的产品,他们才发现,这就是我想要的。

报纸与数码平台皆为信息的传播媒介,优劣势各异。撇开自身对纸质出版物的情怀,我对两者的使用体验相信与一些人相同,即纸质体对长时间与深度阅读效果较好;数码体则适合轻阅读,并在速度、搜索功能上更胜一筹。

数码科技颠覆了媒体产业,眼下新加坡的报业机构重组,加速数码转型与产品发展的举措虽说事在必行,但作为一名读者(或受众),我期待一个集合文字、图像、网页、声音等多元媒介的“全媒体”公司,为新加坡打造独有的读报、看新闻体验,进而为下一代培养“新阅读习惯”。

“为什么每天看报纸?”我向好友问道。